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97|回复: 0

光明心老师2013年2月武义静园山庄禅七讲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0 19: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达成心安的人,禅宗称之为“无事道人”,儒家称之为“圣贤”。其实“圣贤”里面也包含着“剩闲”的意思,剩余的闲人。因为这样的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已经解决了,对于世界,他真的像一个剩下的闲人一样,无事于心,于心无事,随缘度日,物来则应,事去不留。不像我们这些还活在自欺中的人,每天都有事情忙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每个人都觉得有使命感,一刻都闲不下来,一刻也不会放松。

中国古人认为,即便是世间的幸福,也要“暇满人生”才行,也就是说,常人的生活中如果没有闲暇的时光,是谈不上幸福的。至少经常要有一段闲的时间,不仅外面没事,心中也无所牵绊,这样的人生也是很了不起的人生了。如此看来,我们真是离所谓幸福越来越远了。

关于“了了常知,言不可及”,儒家也有二段和它相应的描述,我们来互相参照看看。

说到这里,我还是要罗嗦几句。大家无论学佛、学道、学儒家的学问,包括现在很多人开始对中医、易经都很感兴趣,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要重视经典,要从源头性的典籍入手,这是根本,不然,方向错了,你再怎么勤奋,也得不到这门学问的真正“法味”,得不到实际利益。同时,最好儒释道三家的学问合参,以求相互印证。儒释道三家对于心性的重视与见地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不要为门户所局限而割裂开了,自以为是,自赞非他,那就是抱残守缺,孤陋寡闻了。即显现不出真正学道者的风范与气度,也难以真正入道。

    《孟子 尽心章》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的意思是与生俱来的,本来如此的。这段的大意是说,人的生命中都有一种功能,不用后天的学习就本来具足,不用思虑就能了知。

什么是良知良能?其实,这几天我们说的都是这个,只是孟子换了一个名词罢了。我敲引磐(师敲引磐)你们都听到了吧?怎么听到的?是有心听,动念听才听到的吗?不是啊,自然就听到了,无心就听到了。这个自然就能够听到的能力是哪里来的?是后天学来的吗?是动念思考后才听到的吗?都不是,这个能够听的能力本自具足,对不对?你要鉴别这是什么声音才需要思虑,而在鉴别是什么声音之前你能够听到声音的能力不是思虑才有的,这叫良知。

再好像拿针扎一下,你自然就能感觉到,这个自然就能知道的能力也不是后天学习来的,这就是良知。同样的,你只要睁开眼就自然看到眼前一切,不用思虑以后才能看见。看见的是什么,那是后来的鉴别、思虑而投影上去的看法,而在投影“这是什么”的看法之前的那个能见的能力跟思虑没关系啊!

因为“见”与“见到的是什么”之间的速度太快,也就是说投影的速度太快,没有相应的定力,我们都发觉不了这中间的间隙,所以,我们平常都执着到“这是什么”的看法投影上去了,执着到依经验、记忆而投影的妄觉上去了,而没有抓住投影看法之前的那个电光石火间的纯粹的“看”、“听”的那个刹那。所以,要多打坐,培养相应的定力,自然会了解心性的真相。

良能与良知的关系是体用的关系,良能是体,良知是用,它们是一体二面的。“能”是“知”的能,“知”是“能”的知,就好像我们前面说的自性的空、明二个特性一样,良知是明的功能,良能是良知的体性。本体无形无象,无声无嗅,无边无际,无所把捉与描摹,所以,修行心性法门,只有从自性的功能“明”或“良知”入手,这一点非常关键。

其次,我们再看看儒家另一部重要经典《大学》中的一段:“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是说,我们生命中有一个东西,《大学》把它叫作“诚”,这个东西“了了常知”,连自己都骗不了自己的。比如我们打坐,你在想什么,身体在感受什么,周围的人知道不知道?那当然不知道。但是你自己知道不知道?当然知道。这个自己什么都知道,自己都骗不了自己的那个东西,那个功能就叫“诚”。你在打坐的时候思绪纷飞,你自己知道吗?当然知道,那个知道的能力不是思虑而得来的,本来就具足,没有人教你就具备,那个就叫“诚。”这是不是与前面讲的神光“内心无喘”之后悟到的“了了常知,言不可及”无二无别?

《中庸》里也有一段说得更明了:“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这里是说,诚是明的体,依诚而明,这是本性如此。诚自身就具足明的功能,具足“了了常知”的功能;所以,诚明体用不二即是自性,即是本性。那么,我们依什么去回到本性呢?依明而入。所以后面说,“自明诚,谓之教”,从“明”的这种功能入手到达“诚”的本性,这叫“教”,“教”就是修道、修行,因为中庸开篇即说“修道之谓教”。这里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诚即本性,明即本性起的功能作用。修道要从“明”入手。同时,还告诉我们,诚与明不是二个东西,是一体二面的,是不二的,所谓“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明”是依“诚”而起的功能,那么“诚”这个本体是从何而来的呢?《中庸》中也说道“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不是从外来的,是本自具足的,道也不是你修成的,是你本自具足的,就如同佛家说的如来一样:如其本来。所谓修行,只是把本自具足而被我们遗忘的东西找出来,呈现出来而已。所以,禅宗的马祖道一大师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上面,我又从更深入的层面把儒家关于心性的阐述为大家作了说明,目的就是让大家坚信“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虽然儒释道三家的学问在对社会人心的功用上各有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但是,这三家学问所依的心性根本却完全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划地为牢,自我局限,妄分彼此,自赞非他,要以臣服的心态去全面学习我们老祖宗的学问,真正做一个从内能独善其身,从外能兼善天下的君子。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剩点时间大家好好打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4-25 00:21 , Processed in 0.0315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