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48|回复: 3

梁武帝实无功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3 17: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钧钧妈 于 2015-3-3 17:18 编辑

编者按:
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在中国境内三里造一庵、五里修一庙,度了很多僧侣成道,造桥铺路、布施设斋、救济穷苦更是数不胜数,真可谓功德参天。可是达摩祖师却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更说梁武帝实无功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将这段著名的经典故事带给大家,一起来欣赏学习。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
刺史是官名,姓韦,乃六祖的座下弟子。韦刺史为六祖办了一场餐会,餐会后,韦刺史请六祖升座,并一起和在场的官僚百姓等,向六祖恭敬地行礼,然后要开始向六祖请教。

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韦刺史请问六祖说:弟子听闻您所说的法,实在是过去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现在我还有一点疑问,愿六祖发慈悲心,来为弟子们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六祖说:有不了解的地方应该要问明的,我来为你们解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韦刺史说:师父您所说的法,与达摩大师所说的法,其宗旨难道不一样吗?六祖说:当然一样的啊!

附注:
达摩祖师在中原叫做初祖,然后他把法传给二祖神光,接着三祖曾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六祖的道从五祖来的,五祖从四祖来的,一直追溯到起源,六祖的道其实就从初祖达摩所传承下来的,也就是说,达摩是六祖的师祖呢!因此六祖的道与达摩的道,当然有一致性。

历代祖祖相传的,就是在承传一个本性中的真理、一个本性中的真法而已,这正是代代祖师的无上价值所在。若不是有个不变的"性理心法"可以学习,那我们何必要尊他为师!干脆让每个人去自修自悟,自己当自己的师,爱怎么修就怎么修,不论什么方法通通对,那不就更省事,而且更令人愉快了吗?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试看世上做任何事情,总得讲究个有用的方法才能成功,不是任你怎么倒行逆施都可以成事。成佛这件事也是一样,岂是你爱怎么修就怎么修的呢!

历代之所以这么坚持明师的祖祖相传,就是在向众生保证他们所传承的,是一个正确的、可以准于天地、可以准于人性的真理,而不是旁门左道似是而非的歪理。也是向众生在保证,他们所交付的,是一个真正明白真理的人,是能为众生指出那条正路的人,而不是昧于心性实相,却自己称师作祖的人,这便是代代明师的价值。

现在的人总喜欢说"各有各的看法、大家都是对的、要尊重每个法门"等。当然,看法受到尊重必定使你高兴些,但是究竟这看法吻不吻合真理?或是有没有同流合污之嫌呢?这点则是历代明师所要坚持道破的问题了!历代明师的价值,就在于他们所说的话永远围绕在同一个真理上,在同一个性理心法上,因此六祖与达摩之间,不可能有不同的宗旨存在!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韦公说:弟子听说达摩大师刚从印度来到中国,看到梁武帝笃信佛法,也很爱做功德,想去渡化他。武帝就问达摩说:「我一生在中国境内造了无数的寺庙,施了无尽的财宝,设了无数的斋食,嘉惠了无数想要修行的僧尼,请问这应该有多大的功德?」。达摩却回答说:「我老实告诉你吧,你所做的这些,实在是没有功德啊!」弟子们对于达摩这么说感到不解(因为修行不论跑到哪,不是都专注在奉献布施积功德吗),希望师父您为我们说明缘由。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7: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注:
说起来梁武帝的功德可真是凡人所难比的呢,各位有没有过看过一些寺庙里面,每一个台阶、龙柱、石像、牌匾上都刻着奉献者的名字。只是献这一点点东西,还要写上名字,好像这样才能让人家知道我有很大的功德,仙佛才会特别护佑一般!相较之下梁武帝的功德可比我们大得多了,他在位期间,在整个国度里,五里造一庵,十里造一寺,我们捐那一根柱子、一两个台阶,和梁武帝的布施比起来算什么呢!还刻名字做什么呢!但也因为他的功德比起一般人大得多,可以说是人中之最了,若是成佛用布施功德可以换的,那他要不能成佛,天下谁还能成佛呢?所以他才会好奇地问达摩说"这样子到底有多少功德?"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
六祖说:武帝所做的那么多,真的没有功德!不要怀疑达摩所说的法,我的说法和达摩也没有什么不同。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这武帝因内心对功德有了贪欲,反而离正法越来越远。奉行造寺度僧、布施设斋、造桥铺路等这些善事,只能积累来世的福报,而与超生了死无直接关系。因此修行人不能误把累积很多的福德,当成是可以超生了死的”功德“,这两者是不同的。至于可以超生了死的功德,指的是直接与净化你的法身、心性有关的事,这件"净化自己"的事,与身外累做多少布施、积多少福德并无直接关系的。

附注:
积福德非常好,因为那可以还累世的业障,又可以改变命运,又对福惠国家很有帮助,当然每个人都应该要尽力行之。然而想要超生了死,并不是这样就可以了,所谓超生了死,不仅是超脱因果业力,更重要的是超脱气数的枷锁。所谓气数的枷锁,指的是一个人只要他法身内的浊阴还没有炼退的话,即使他的福德累积得再怎么高,依然不得不受到六道轮回这条路线的控制。有效谓之功,因此在修行人眼中,能使你净化自己的心性及法身的作为,才是真正的功德!武帝一生贪着在人间福报上面,而忽略了超生了死的正法,这叫因小失大,不足为法。

福德是因果消长的果报,福德再大,仍然与超生了死的功德无关,接下来,六祖将解开什么才是真正的功德。

(待续)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09: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武帝实无功德(下)

编者按:
      梁武帝做了那么多的福德,却了无功德可言,是因为他漏失了修行的主轴。而我们,修行又是为了什么呢?这篇经典当中,六祖不仅为我们详细阐述了何谓功德,更清楚地指明了修行的目标。致力于修行的人们,此篇需反复用心研读才是。

正文: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六祖接着说道:"能够显现你的本性,返回本性的清静,才叫做功。看待内外所有的发生,都心无所取舍,都平等看待,才叫做德。”

附注:
“见性”就是显现你本性中所具有的那个生生不息的功能;“功”是有效能的、能成功的,能使你的生命、精气神越来越好的,才叫功,若是一个事情让你越来越差,还叫什么功呢?而修行就是要能返本还源,能脱离气数的枷锁。你所做的事情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而且正在往这目标前进,那么才说有“功”。

为什么见性才叫做功?因为只有显现本性中生生不息的机能,才能使你的生命往返本还源的方向前进,这才是对你有究竟的事,所以从超脱自己生死的角度来说,只有见性是功,其它的丰功伟业,只不过是短暂的事,谈不上什么功。

好比我们身体里面有一个免疫系统(比喻本性),免疫系统的功能只要显现(比喻见性),就能帮你抵御任何病毒(比喻净化了你的法身),而且让你越来越健康。这比你吃什么药、什么补品都还要究竟。因此恢复你的免役系统来赢得健康,这方法才是真正有“功”。

而修行能否成功,是以你的法身能够净化了多少来论“功”的,以你本性生生不息的性能恢复了多少来论“德”的。而本性的生成机能又与你的存心有关,内心平等无罣碍时,身中气机最为中和,那时本性的生成机能最能显现,因此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你的修行目的是在哪里?是希望下辈子有更好的福报吗?还是想要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呢?下辈子福报再怎么大,终究是在六道轮回之中,不能算真正成功。既没有真正的成功,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功德。那么真正功德在哪里检验呢?

功德只能在真我法身是否得到返本还源的净化来检验!真我法身是什么呢?真我是一种能量,任何人的生命都是一种能量。比如:我们早上起床的时候感觉很有朝气,"朝气"就是一种能量。是能量构成了你生命的品质。有的人生命品质很清澈,很强壮,气宇轩昂;有的人非常黯淡,非常昏沉、萎靡。这股能量老祖宗叫它做"气",这股气就是你的法身!你的气的清浊就是你的法身的清浊,你的气能不能清澈到脱离了气数的枷锁,那就是你修行的目的所在。功德就在于你法身的净化程度,净化到与无极之真相似,则寿同无极;净化到与太极相似,则寿同太极。因此说"功德在法身中"。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每个起心动念都远离执着罣碍(主要是对心头气血的罣碍),每个剎那间都在觉照着本心本性的实相(气的了无分别与自在),在生活中处处显现着本性的生成之功,这才叫做“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内心谦下、敬重他人的人,特别能放下自我。能放下自我的人,身中的气常是中和的,气的中和便能显现本性的生成与净化之功,所以说"内心谦下是功";若是不能直接从内心下手,但是能把握在日常举止行为中,都按着规矩,都彬彬有礼的人,对于养一身的中和之气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说"外行于礼是德"。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09: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注:
人只要一有我执,特别是傲慢自大的时候,本性就开始偏离它生生不息的轨道。而现在的人总喜欢到处都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那真是对于本性非常无知的做法呀!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观照着自性气机的实相,去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努力奋斗的作为上,去对人类随宜方便地做出各种贡献,(而不是一谈到观照自性实相,就摆出一副空空如也,什么都不做、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因此说"自性建立万法是功"。

当内心气机有任何起伏涌动的时候,对它不攀附好恶取舍的知见,那就能护持本性的生成之益,所以说"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自性是气机的自在,永远观照着自性气机的实相,它的生成造化本自圆满,因此说"不离自性是功"。在行住坐卧间,都能保持这种实相的观照,而不在自性气机上染着好恶取舍的知见,这便能维护本性的生生之益,因此说"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如果要找到那个唯一具有真功实德的法身,(使返本还源的造化在法身里实际产生效能),就请依着以上的交付,在心性及法身上用功,才是真正的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修行想要得到真功实德的人,内心绝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人,他必定在日常的存心中,就敬爱着一切的人事物。若是内心经常以着傲慢的态度轻视他人,那正表示他的我执并未断尽,卡在内心的我执既然还在时时作祟,那么本性生生不息的造化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即使他做了很多好事,但对自性法身来说,也都积累不了一丝一毫功德的。

附注:
轻慢他人的时候心中必有一物卡着,那个轻慢的感觉在心中一发生,我们的本性的造化就开始偏离该有的常轨了。而在人们的心中敬爱一切的时候,本性的造化可以得到最圆满的发挥,也就是走在生成法身的道路上。因此,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必定会常行普敬,以着谦卑、放下自我、敬爱的心来面对一切。古圣先贤之所以提倡"敬",正是为了求得人与人之间,都能够达到内心祥和、本性自在的一个办法。而那些傲慢、不屑、瞧不起人的人,以为这是占了便宜,殊不知这是让自己的心性吃了大亏,永远积不了真功实德了。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本性本来是一股能量,能量无高无下,而对这能量一有了高下的看法,这已堕入虚妄不实,虚妄不实便扭曲了本性应有的造化路线,使得本性生生不息的造化残缺不全,这完全是自己的知见所造成的,所以说"即自无德"。这都是因为自尊自大、自己的利益最重要等我执,以及常常看轻他人的心态所引起的。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所以,诸位发心修行的善德们,要留意在每一个念头之间,即使是那么短的时间里,也都没有一点点对待取舍的知见在内心作祟,这时本性返本还源的造化最圆满,所以这便是在累积你的功。而当你的内心保持磊落坦荡、宽平正直的时候,这时本性生成长养的造化最圆满,所以这便是在累积你的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当你在观照自己的自性,修持自己的自性时,所获得的才是真功。当你在修养自己的身心,护持自己的规矩行仪时,所获得的才是实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诸位善德们,“功德”这两字需要从恢复自身中的自性下手,不是靠身外的布施供养可以求得的(那叫福德)。所以福德和功德是有极大差别的。

附注:
当然,身外的善事做久了,也能感染内心充满慈爱与祥和,如此这些外在的善事对自性功德当然是有帮助的。这里所说的是有些人看起来外在的善事做得虽多,但内心却是贪求着名利的,那么这种外在的善行就纯粹只是累积六道轮回的福德,而与超脱生死的法身的功德无关了。

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因此达摩祖师回答梁武帝说,做了那么多善事仍然"实无功德"。只是武帝不明这些道理,把功德和福德混为一谈,并不是我的先祖达摩祖师的说法有什么错误。

附注:
每个人修行都想解脱气数的枷锁、脱离生死轮回、证得永恒的真我生命。然而仔细检验他们所做的一切修为,却都只是在轮回气数内增加福报的事而已。这便是所有有志于修行者的盲点所在,以为福德积够了,自性就解脱了(只对一半)。这种只对一半的错误知见,最容易一人盲引着众人盲,最后导致众生白忙一场,最终甚至全面地沉沦,因此六祖才会花那么长的篇幅,苦口婆心地加以说明。

这段经文六祖清楚地说明了福德和功德的区别,但这并不是叫我们以后只关起门来做自性中的功德,而不要出门去做利益他人的福德,千万别误会这个意思。因此在《六祖坛经》后面的经文中,六祖又说道:"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区施钱"这样的话,劝每个人平常要多做利益他人的善事,因为这是人人的本分,只是终要认清,成道不是有钱的人就能买的,那必须是对自性有所领悟、对法身有所净化的人才能得到的。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4-26 17:58 , Processed in 0.0371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