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06|回复: 0

端午节:习俗背后的忠义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4 16: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钧钧妈 于 2015-6-24 16:10 编辑

端午时节,粽叶飘香,它不仅勾起人们舌尖上的美好记忆,更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丰富历史。对于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您了解多少呢? 让我们跟随本文,一起来了解背后的动人故事.……




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讲述
根据 幸福内心禅第113集 整理


中国很多节日都有其来源和典故,有的节日则是多个典故合起来在一天举行,譬如端午节,要插艾草,要吃粽子、划龙舟,还要佩戴漂亮的香包。这些习俗各有各的典故,因为都发生在五月份,所以把它们合在端午节那天一起来举行。

端午
盛夏的开端


先说“端午”这两个字,“端”是开端、开始,“午”就是炎热的夏天,午时是11:00-13:00之间,是一天里最盛热的时候,端午则是一年之中最盛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

端午时分,春天的气息已经一扫而空,但还没有真正感觉到夏天的味道。现在全球气候暖化,我们很早就不用穿外套了,古人到端午才全部脱掉外套。

戴香包
驱瘴辟邪保平安


端午时节,天气渐热,大自然里很多东西容易腐败,产生瘴疠之气,侵蚀人们的健康, 所以,古人就会用些药草(譬如雄黄)来驱瘴辟邪。药草虽然可以驱邪气,但气味难闻,人们就加很多香料做成小香包,以掩盖难闻的味道。到了端午,父母会为小孩发放香包,先生要出门,太太也会给他戴上一个。小小的香包里面,承载着平安健康的美好祝福,人们会把它戴在身上一段时间,而不是只在端午节这一天佩戴。戴香包的习俗就是这样来的。

插艾草
忠肝义胆传后世


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着艾草,其实艾草还有一个名称叫做“走黄巢”,意思就是避开黄巢,这个典故要追溯到唐朝末年唐僖宗年间发生的“黄巢之乱”。

“黄巢之乱”为首的人叫黄巢,他因为社会乱象而起义,投入起义之后却让社会更乱,虽然打着有志之士的名号,最后却沦为乱世的祸首。当时人们听到黄巢的名字都闻风色变,怕得要死。

黄巢的军队所向披靡,有一年端午节前后,攻打到河南邓州,准备要攻城。这一天,他去勘察地形,穿着洁净的素服,骑着白马,风度翩翩。来到一个村庄,看到男女老少正在慌慌张张地蜂拥出逃。人群里面有一个妇人很特殊,她背上背着一个年纪大点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正常都应该让大的步行,把小的背起来呀,而这个妇人却完全相反。

黄巢看了很纳闷,他虽然杀人不眨眼,但也有恻隐心,他看着年纪小的明明走不动还被拖着走,大的却被背着,就想要为小的仗义执言,于是就问这个妇人:“你为什么要背大的小孩,让小的走路呢?”

妇人说:“我背的这个孩子五岁了,是我大伯的小孩。大伯被征召去战区打仗,不幸身亡,孩子的母亲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就把孩子托付给我,我受重托有责任把他给照顾好。我手上牵的是自己的小孩,不得已只能牵着。万一不测只能照顾一个,我宁可牺牲自己的小孩也要延续大伯的命脉。”

黄巢一听:“那如果你的孩子走丢了,你怎么办呢?你跟孩子分开不伤心吗?”

妇人回答:“如果我的孩子走丢了,我还可以再生。跟自己孩子分开当然会伤心,可是我受人之托,要忠人之事。”

黄巢听了非常感动,竟有这样有爱心、忠肝义胆的妇人,宁可牺牲自己的儿子也要去成全别人的命脉。他非常感动,就跳下马来问:“为什么一群人都往外跑?”

妇人说: “你不知道黄巢要来了吗?难道你不怕吗?听说黄巢眉毛一边高、一边低,鼻孔朝天、青面獠牙,你也赶快跑吧!”

黄巢笑着回答:“我正是黄巢!你真是让我感动,我不杀你,也不杀无辜。”正好旁边地上都是艾草,黄巢就从地上拔起艾草,放在妇人的手心上说:“你赶快回去,把这把艾草插在家门口,我会交代我的军队,只要看到门口有插艾草的那一户人,绝对不杀。”

再坏的人也有恻隐心,黄巢本已杀人无数,哪里会在意多杀几个,但是他实在是被妇人忠肝义胆的行为感动了,就与妇人做出这样的约定。



黄巢走了,妇人也回去了。她这么有爱心,哪里肯只救自己!于是马上把这消息告知左邻右舍,让大家赶快拔艾草,一时之间全村的艾草全被拔光,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了一把。

等到黄巢的军队攻过来以后,他再度来到这个村庄,看到全村门上都插着艾草,他再次被打动了!这个妇人不只是为了救大伯的一个小孩,她还宁可牺牲自己去救全村庄的人。他说:“这样有爱心的一个人住在这里,这个村庄都不能杀。”就领兵而回,等于是一个妇人感动了黄巢,救了全村庄的人。

此事刚好发生在端午前后,为了纪念这个妇人的德泽,学习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忠肝义胆,后来就延续了这个行为,每到端午就在门上挂起艾草辟邪。为什么说辟邪?邪指的是黄巢,他被人们视为妖魔,所以艾草也被叫做“走黄巢”。

人们说门口插了艾草就可以辟妖魔,其实真正的妖魔哪里会怕一棵小小的艾草?古人很聪明,他们真正要教的是忠肝义胆,要教的是怎样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既然这个故事跟艾草有关,就把艾草挂到门上去,说这样可以辟邪。小孩子问起来缘由,就可以借机把“走黄巢”这样忠肝义胆的故事详细解说给他听。这个故事虽已历经千年,解说起来还是同样感人!让孩子明白,受人委托之事,只要是应该做的,即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样就能慢慢培养出慷慨激昂的气慨。

吃粽子、划龙舟
千载怀古忆屈原




1953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颁布了四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中国的屈原。

屈原才华洋溢,他不只是楚国的政治家,还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离骚》,后人将其与《诗经·国风》并称为“风骚”。把屈原的诗拿来跟《诗经》比配,可见屈原写诗的功力。

屈原本名叫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先人做过楚王。他很有才学,既明于治国之道,又很善于辞令,所以早年很受楚怀王宠幸,官至左徒,官阶非常高,可以跟楚王共商治国大计。当时是战国末期,秦国已经很强势,他辅佐楚怀王的时候,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合齐国来抗秦,这样楚国才有生存的希望,不然一定会被秦国并吞。

屈原很受重用,因此被同朝大夫嫉妒、排挤,后来遭遇诬陷,楚怀王就疏远了他。楚怀王十五年,秦国的张仪由秦至楚进行游说,以重金买通了楚国的靳尚、子兰、郑袖充当内奸,同时又说要献六百里地给楚王,骗得楚王跟齐国断交了。

这一断交对于有远见的屈原来说非常严重,简直就是秦国要吃掉楚国的第一步,楚王竟然听信了几个早已被收买的佞臣。他是个忠臣,只能诤谏,但一个人无法对抗这么多献媚取乐君王的佞臣,结果楚王对他越来越疏远。

后来,楚王发现被秦国欺骗,恼羞成怒,就向强大的秦国出兵,此时齐国没有施予援手,致使楚国惨败。于是,楚王又重新启用屈原,派他出使齐国,商谈两国如何联合。在屈原的努力下,齐楚渐渐重修旧好。

然而,张仪又一次从秦国来到楚国,要瓦解齐国跟楚国的联盟,并成功使得齐国跟楚国交恶。楚怀王二十年,秦楚签订盟约,楚国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极力反对,结果被怀王赶出去了。后来秦楚武关相会时,楚怀王被秦王扣留直到客死他乡。可见当时屈原一直努力争取的方向都是对的,他的言行都非常爱国,却一次一次被流逐。

楚襄王继位后,竟然继续怀王的政策,投降秦国,再也不任用屈原了!屈原被驱逐流放,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城,灭了楚国,屈原非常悲愤,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自杀不好,但是屈原为什么要投江?他想表达“国都破了,我要与国同进同亡,国兴我兴,国亡我亡”,并不是为哪一个人殉职。他也不是哀怨“我前面都做对了,为什么君王们都没有看到”,就像一个爱国的战士,代表国家去出征、去保卫疆土,虽没有成功,但他坚守到最后一刻英勇战死!屈原就是这种忠肝义胆的心迹。他预见到,接下来秦王执政将非常残暴,他不愿当秦国的子民跟暴君共事。既然天下皆醉唯我独醒,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怀着必死的决心,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

屈原投江后,百姓很伤心,这样爱国的好人去哪里找呢?百姓心疼他,就赶快驾着船,给江里投了很多食物,想让鱼虾都来吃食物,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为了寻找屈原,每条船都划得很快,船上面都在往江里抛食物。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肝义胆、一心为国,人们就开始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但是赛龙舟的时候,我们要告诉子孙为什么要比赛、为什么要划这么快!在赛龙舟的时候,我们要怀着急于救屈原的心情。如果是为了奖杯而划,意义就变了。祭祀的时候往水里丢粽子、端午节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操,这才是端午节之所以划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时节,我们在门口插上艾草,为孩子发放香包,家里煮着香喷喷的粽子,出门去看龙舟比赛,这些习俗就是准备来说故事的。我们要把这些精彩的故事说给孩子们听,这才是一个完整健康的中国人的节庆,才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5-7 02:53 , Processed in 0.0175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