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49|回复: 0

何为天理的中和?| 阳明心学探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2 12: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钧钧妈 于 2016-12-22 12:15 编辑

编者按:读儒家经典,常常见“天理”二字,这天理到底指的是什么?其中和处又是什么呢?



       “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原文   –《传习录》

       天理是什么呢?读儒家经典,千万不可对“天理”这两个字轻易放过。天理不是指在外面办事情公平正义的原则,天理的“天”指的是自然,从整体而言叫做天。从心体而言,人里面的浩然正气叫做天。

天所赋予万物的造化次序,
该起就起该落就落,
本乎自然,
非人力可控制的流行次序
叫做天理,


       简单地说气机流行的自然就是天理。

       对于人,气机流行起来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七情六欲。

       心情正在变化的时候,天理还在不在呢?如果还存有本乎天理的仁义礼智信,那内心定是有一个中和处。这就是当内在情绪起的时候,我们不跟它抗衡,不对它助长,也不对它好恶分别,我们只是静静看着它起看着它落,当你跟引起情绪的能量气机涌动和平共处的时候,内心会在中和的状态,我们会觉得特别安宁。



       《中庸》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可以发,发的时候如果跟气机和平共处,不分别好恶,它本就非常安宁。内心里情绪气机的变化,就像湖面上漾起小小的水波,天上轻轻飘过一朵云,有什么不可以吗,没什么不可以的。

       天理本自中和,一般人怎样能在自身中体验、持守这种中和呢?

       关键就是观察“气”!

       观察内心里形成情绪的那股气的本来模样。

       这就要在自身里先感觉到气。平时无事的时候定下心神,感觉喜怒未发的时候内心的气象,先对它熟悉熟悉。有情绪时,观察情绪与心里气机涌动的关系,练习不对它分别取舍,让它自来自去,这样就能处在中和中,就自自然然觉得很平静。



       “过即是私意”,过度了就有了人的“私意”了,什么是人的私意?就是气机本来该起你却偏偏压着它,这就是“过”,你对它有抵抗,就过了,若你助长了它,也是过了,这都是私意用事。

       为什么会私意用事?因为我们会用我们的评判去觉得它可以存在或它不能出来。大家都生过气,当你盛怒的时候,如果你放开心胸,只是觉知这个能量的快速涌动,你会在这个当下很轻松,不会被情绪控制,会有智慧去待人应事,处理得当。而当你一想控制这股能量的时候,就会被情绪带走了,你的痛苦就会发生,好像不发泄一通是不行的,这个就叫作私意。



       跳脱私意的关键在哪里呢?

       当我们的贪嗔好恶情绪来袭的时候,是跟黄庭里面的气血有直接关系的,这个时候,我们试着放宽我们的心胸,跟它和平共处,不给它任何的力量,不克制它,不助长它,不给它任何力量,内心里面马上就有中和、安宁涌现出来。



       “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       ——原文  –《传习录》

       好比父子之情至情至性,是天理的自然,无可避免,可是天理也自有个中和处。



       在天理上大家都认为“我儿子要过世了,我应该要哀伤”,因为认为天理上应当要哀伤,所以就一直哀伤。《大学》里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在身体里面有愤怒、恐惧、好乐、忧患情绪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被它带跑,不得其正。我们的心是被谁拖累?被身体里面的什么拖累?就是我们的七情,被七情拖累而不得其正了。

       大家一向认为,儿子过世当然是要很哀伤啊,所以就放任自己一直哀伤,那股哀伤拖累着你更哀伤,不知不觉伤害着我们的精气神,我们的心也就不在天理上了。

——本文来源:张庆祥讲《传习录》
视频:http://www.iqiyi.com/a_19rrh9mqhl.html
音频:http://www.ximalaya.com/7816526/album/5445798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4-25 19:18 , Processed in 0.0379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