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09|回复: 0

它在焚书坑儒之后失传千年,如今出土重光,原來步步“经”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7 11: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钧钧妈 于 2017-3-17 11:24 编辑

编者按:《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整个儒学的主脉,可惜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格物真义失传。悠悠千载,儒脉茫茫,直至阳明先生得悟真机,才得于昭明天下。



       《传习录》原文: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

秦始皇焚书坑儒,“格物致知”真义失传



        《大学》这篇文章是孔夫子讲给曾子听的,曾子怕这其中所隐含的浩瀚义理被后人所误解,因此他就把其中比较重要的名词加以补述,就是我们现在所看的《传十章》。但这十章之中最重要的《格物致知》这一篇,却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给烧了。

      “格物致知”的真义失传之后,朱熹尝试解释,然而朱熹当时并没有摸透心性的真相。朱熹当时是国子监,名气非常大,全国的儒生大都是他的弟子,几乎所有的儒者都承袭了他的解法。

       朱熹到晚年时,发现他的解释有错误,他开始担心他以前不正确的解释会误导众生,可还没来得及改正,朱熹就过世了。

       而当时全天下的儒者大都已深信朱熹的解法,王阳明虽然怒螳臂以挡车辙,在《传习录》中指出了朱熹的错误,而且在王阳明《传习录》中有记载朱熹晚年与学生谈论他误解“格物”真义的书信往来,可对于这项错误却也是只手难回天了!所以至今在学校教科书里所学到的《大学》,都是沿用朱熹自己也认为有问题的解释方式。

《大学》里格物的“物”,到底是在心里还是在外面?


      
《大学》里格物的“物”,到底是在心里还是在外面?一般人看到“物”这个字,就会想到都是外在的事物,山河大地是物,桌子椅子都是物,阳明先生却说《大学》里要格的“物”是在心内,不在外面的。

       为什么会是在心里呢?《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包含在正心里,致知包含在诚意里,格物包含在致知里,格物、致知、诚意都是正心的基本功夫,所以,可见得格物致知都是心内的事,不是心外的事,这个道理其实是很明白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心里面的意,意里面的知,从知里面的物格正之后,然后慢慢扩大用到身外来。

       既然格物的物指的是心内的物不是心外的物,那心内的物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心内怎么会有物呢?比如我的心发一个念头要去孝亲,我想让我的母亲开心,这个“孝亲想要让我的母亲开心”的念头就是物,那大家会说孝亲很好啊,为什么要格,孝亲是很好,但是孝亲里面还有没有可能夹杂有私意呀?比如说,这个母亲节我要让我母亲开心一下,她一开心就会买我要的东西给我,这就是夹杂着不净的心思。任何心念的发动,里面可能都有夹杂一些我们的私欲在里面。

       我们发任何念头,自己要觉察到底里面有没有夹着杂思,心念正不正,我们的良知还在不在,我们内心里的私欲就是格物的“物”。

只徒尚口说,怎么有能力回到内心呢?


      
      阳明先生说,现在我所谓那些在学习格物的人,还有很多都没有把格物放在心里,只是流于口耳。口耳是什么意思,就是听人家讲,嘴巴诵念,徒尚口说罢了。更何况是那些只是整天在诵念的人,根本不知道经典里讲的是我们心地内的事情,他只是专注在字里行间,只是在口耳的功夫上,哪里还有能力回到内心呢!

       各位,当然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在字里行间很多都谈到我们的内心如何,我们的内心应该如何,实际上这个内心指的是感受的领域,在我们身上是有一个地方叫作心地,心是有一块地方的,不然怎么叫作心地呢,心是在皮肤里的呀,一种感受,一种情感吶,不然就不会叫作内心嘛。

       在我们的内心一念之发动,到底是天理还是人欲,它是非常精微的,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地常常反观自省,常常去克制自己才有办法渐渐地进步。

       像跟人家谈话之间,虽然我们讲的话好像都是天理,可其实一剎那之间不知道里面包藏着多少私。例如大家见面时赞对方今天穿这衣服很好看,褒奖别人是个美德,不过你讲这句话里面有没有吃味的心思,这个只有你知道。又如你一口答应要帮别人做些什么,虽然爽快答应了,但是在心里你有没有碍于跟那个人的交情而不好意思拒绝,心里面有很多挣扎。这一剎那之间心里面的心思是很精微的,我们要常常留心自己,不然很容易就糊弄过去了。



       这种暗中所发生的心念多得不得了,即使是每天静下心来省察的人都还不一定能够真的非常清楚,那整天在用嘴巴诵念的人,他会知道吗,他更不会知道的。

       朱熹一辈子博览群书,他不是徒尚口说,他一直钻研讲怎样去人欲存天理,怎样正心,怎样做一个有品格有气节光明磊落的人。可即使如朱熹这般刻苦用功,讲到内心里面的真知,内心里面的实相,实际上他到晚年卧病在床的时候,才有所获,发现他以前多年来在关键的“格物”上,一直未明其奥理。所以这个是非常不简单的。

       差异在哪里呢?就差在心地,内心是感受的领域,致知的知是知觉的知,不是知识的知,就差在这一线之隔,那么学问就天差地远了。

——本文来源:张庆祥讲《传习录》 (爱奇艺48)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4-24 12:14 , Processed in 0.0164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