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姜与炙甘草

今天午时, 第一次遭遇我家相公上脘疼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6: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真武汤理解的不透彻, 所以一直没有试用.

昨天夜里, 我还给我家相公说明天是金星凌日, 所以您身体的反应是天人合一了.

我最佩服自己的就是临证不乱! 3次的急性上腕疼痛都被我搞掂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8: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2-6-6 09:21 编辑

6点55分准时让孩子起床, 带碗去街上吃早饭, 然后送孩子上学, 7点50分回到家.

现在静下心来, 仔细辨证258条文和259条文.

258条文, 气分, 心下坚, 边如旋, 水饮所作,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259条文, 心下坚, 边如旋, 水饮所作, 枳术汤主之.

很相似的2个条文, 前者是杯子, 后者是盘子, 刚才又让我家相公确认一下, 他说是盘子!

昨天夜里4点后, 他说自己起夜解了一条成型大便, 早上我5点多起来看见了, 有点独处藏奸的感觉, 刚才又解了一小条成型黄色大便, 无酸臭味道, 看来真的不是热, 而是寒! 不能用大柴胡汤了.

他说气不是从小腹冲上来的, 所以不能用真武汤.

再看三七先生的三之气.
三之气(小满5月21日-大暑7月22日):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阳寒水。“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火气主令之时,寒气外收,火郁不发,痈疽起于肢体,瞀闷生于心中。外宜辛温解表,内宜苦寒清热。汗出烦热者可柴胡桂枝汤合四逆散并加栀子、黄连之类(1)。腠理密固汗不出而发为咳喘或痈疹者,火为寒郁不能外泄也,可试与小青龙加生石膏汤加味(2)。

三之气参考方:
1、柴胡4,桂枝3,白芍2,陈皮2,半夏2,党参2,黄芩2,黄连1,枳实2,炙甘草2,菟丝子3,枸杞子3,生姜3片,大枣2枚(掰开)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三时,晚睡前各服一杯,2剂。

2、麻黄1,细辛0.5,五味子1,生石膏1,清半夏1,炙甘草1,桂枝1.5,白芍1,玄参1,(咳加紫苑1,疹加紫草1,痈加皂刺1)
开水泡服,早醒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忌食生冷油腻食品,2剂。

似乎1方柴胡桂枝汤加味可以试验一下.

枳术汤: 枳实7枚, 白术二两, 换算后, 可以按4.6:1的比例来抓药. 不过这个白术用生的还是炒的?

枳实与白术的比例大约为4.6:1.
我是按范吉平的经方剂量揭秘换算的, 一枚枳实=20克, 一两=13.8克, 那么7X20=140, 2X13.8=27.6克.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8: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因找到了, 我边写文章边与我家相公聊天, 他说实话了, 前几天他连吃3天单位发的冰淇淋. 昨天饮食又吃辣的(单位食堂都是辣菜), 所以造成3天两次急性上腕疼痛.

6月3日下午4点多, 我把他的脉, 脉象是左关弦, 右关滑; 昨天晚上忘了把他脉了; 今天早上把他脉, 左关不弦, 右关把不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8: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2-6-6 09:41 编辑

再来看枳实与生姜和枳实与白术, 这是网上大千世界分析的, 不是我写的, 我参考一下.

枳实与生姜

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煮服法: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主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者。  

橘皮枳实生姜汤: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煮服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再服。
主治胸痹,心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主之(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橘枳姜汤亦主之。

     这两个方子很相似啊,只是一味药的区别:桂枝与橘皮。证候方面,前者说心中痞,逆心悬痛,好像心被顶起来一样,下不来,而后者说胸痹,心中气塞、短气,好像心周围被包裹了一般,没力气冲出去。两方都用生姜来宣散开痹枳实收降行滞,前者着眼心虚而用桂枝,后者着眼肺虚脾滞而用橘皮。至于茯苓杏仁甘草汤与橘枳姜汤的差异,大概前者以培正为主,后者以祛邪为主。实际上,两方治疗方式确实不同,但本人水平有限,很难说清楚这种不同。

枳实与白术      
  
枳术汤: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煮服法: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腹中耎,即当散也。
主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外台茯苓饮:茯苓三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煮服法: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进之。
主治:心胸中有痰饮宿水,自吐出水,复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这两方所治也差不多。枳术汤以攻为主,补为辅,茯苓汤则以补为主,攻消为辅。两方为治胃病的名方,后世好多方都以此为基础进行化裁。茯苓饮的服法需注意一下,人行八九里,大概也就是一小时左右,说明,此药要频繁服,每次小量。此茯苓饮称“饮”之所谓也。

从上面这些方剂中,我们可以体会本经中说: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等证候,以及别录所言: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等证候。

      民国名医张锡纯是一位令人深为尊敬的大医家,用实践的办法为好多药物平反,最著名的就是生石膏了,其他还有诸如代赭石、生山药、石硫磺、三棱、莪术等等,所说都是经过自己亲自实践得来。不过,其对枳实、大黄未免有偏见,在阐释大柴胡汤时猜测说,古方最早的大柴胡有大黄无枳实,后人惧大黄之攻太过,弃大黄改用枳实,结果后来大家用之不大效,又加大黄,同时忘了去掉枳实。他的意见是要去掉枳实,枳实能泄胸中大气,并以病案证明,去掉枳实、大黄,改用他钟爱的石膏,也是药到病除,呼吁信任他的人,用大柴胡汤都弃掉枳实。最后说明他如此做,不是硬要僭越易古人方,实是时移世易,人们体质不同之故。
      用方因人因病而化裁本是中医的优势,但对自己不大熟悉的东西随便下结论未免草率,这正如叶桂对柴胡葛根所下结论导致后人很长时间惧怕这两味药物一样,寿甫之言,以其巨大的影响力,难免又将枳实禁锢在书中。观上面几方,尤其后两方,枳实也是平常之品,去病之良药也,何能泄胸中之大气?大柴胡之心下急,按之心下满痛,正是枳实证,如何能一律弃掉呢?
      中医源远流长,文献与经验庞杂繁多,任何个人穷其一生,也难以周全一切,因此,还是不要随便下结论的好。

===============================================================================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枳实比生姜是2.5:1

橘皮枳实生姜汤: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枳实比生姜是8:3

枳术汤: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枳实比白术是4.5:1

我总结别人的文章.

任老------茯苓杏仁甘草汤病机是饮阻, 橘枳姜汤是气滞.

胡老------茯苓杏仁甘草汤用于短气, 枳姜汤是气塞.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8: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让我家相公看别人医案里这句话" 脘部有一个小儿头般大小的凸起,按之如按充满气的皮球,压之有痛感。", 他说是这样的, 是凸起的, 不过没有那么大, 的确像充满气的皮球,压之有痛感.

典型案例呀, 真是照书生病, 看来伤寒金匮的条文是宝贵的, 字字如金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9: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胃病主方枳术汤                              何运强

曾祖生前以擅长治疗胃病而闻名,祖父兄弟三人也是治疗胃病的高手,而在我的门诊中胃病患者也是最为多见。我地一些老辈人和在世的一些老中医现在仍然还记得曾祖当年治疗胃病用药寥寥,却效果出奇!那么我和祖辈治疗胃病究竟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其中有一张最为多用,最不可忽视的小方,那就是-枳术汤。现在在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我敬爱的曾祖白发飘飘,手持毛笔书写胃病处方的情景,他一边写一边告诉我:此乃《金匮要略》之枳术汤!文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当时我并未学医,只是粗背过一些汤头,对此方并不太熟悉,但曾祖口授之情景却印象深刻。
   枳术汤是张仲景的一张小方,药仅两位,是治疗水饮结于心下的方子。然历代医家用此方治疗胃脘痛、痞满却效果非凡。读张璐的《张氏医通》,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等书,发现治疗胃病多用此方加减。临床实践发现此方可用于水饮或食积结于心下而影响脾失健运的胃脘痛和痞满证,对于很多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胃下垂、便秘等病有很好的效果。
    方中枳实量大于白术一倍,行气散结除饮,白术量小于枳实一倍,健脾利水,用于因实而致的脾虚。两药一消一补,攻补兼施,互相为用,而消大于补为其特点。从传统气机上讲亦是一升一降,符合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我们家传用药的方证是:患者形体壮实,多胸闷、腹胀、嗳气、疼痛,腹诊心下胀满或疼痛,有压痛或有抵触,有明显的腹肌紧张。舌苔多厚而腻,脉右关滑实有力,或左关呈弦象其合方为:合四逆汤。合四逆散。食积和热症者先用大柴胡一副消导,大便泻下后再用此方。寒热交杂而偏热者合半夏泻心汤,寒热交杂而偏寒者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而病程绵长,体形弱者白术量大于枳实一倍,法张洁古枳术丸之意。而用此方收效的关键是两药的剂量变化!而胡乱加减又需禁忌!
   经方神效人人皆知,但往往很多人不注意小方的运用,或因为其药少而轻视,或因其追求经济效益而舍弃。胃病乃临床常见病,枳术汤为治疗胃病的主方、效方,望诸同道关注之!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2: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2-6-6 14:59 编辑

上午, 我不让我家相公上班, 他需要休息一下, 可是上午仍然被人邀请外出了(喝了点姜枣红糖水), 11点才回来, 我去学校接孩子, 我的方子还没有定下来.

刚才, 我问他胸口(上腕)疼不疼, 他说不很疼了, 有时候有点轻微疼.

最终考虑还是三之气1方, 先去抓药吧, 回头再请教先生们.

下午3点正, 我家相公喝上三之气1方, 药味是苦涩甜辣,有一点酸.

喝药前, 我把了他的右手, 右关略浮.

今年春天, 我才开始正式实践把脉, 只能感觉左右脉象不一样, 具体也说不上什么一二三.
发表于 2012-6-6 14: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厉害!姜姐姐急救相公的过程好紧张,看得我目瞪口呆啊。

听说今天金星凌日会引发旧疾,我家夫人似是旧病复发,已经好几年不痛的胃病,今天一大早起来就喊疼,从上脘一直延伸到喉咙处,说从来没有痛得这么长时间的,

也是按内关穴才有所缓解。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20: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2-6-6 20:45 编辑

下午3点, 我煮好三之气1方的药端给相公(煮沸了就起锅), 他喝药, 我睡觉, 一觉睡到下午4点32分, 醒来就问他感觉如何, 他说, 喝药半个小时后, 胃就一点也不疼了.

于是,我俩散步去学校接孩子. 晚饭在我妈妈家吃的, 晚上7点多, 相公大便一次, 不成型, 量比前两天多.

去年6月11日午时急性胃疼, 用了三剂去年三七先生的三之气方.
今年6月3日未时急性胃疼, 用了一剂小陷胸汤+枳实, 一剂大柴胡汤.
今年6月5日子时急性胃疼, 用了3克枳实+3片生姜, 又用了一剂今年三七先生的三之气1方.

我家相公3次急性胃疼, 表现的又不很一样, 中医就是讲究证据呀, 有什么证就用什么药, 果不其然!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21: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相公老是赶上三之气方, 让我想想这个少阳相火问题, 比较一下:

辛卯年三之气(小满5月21日-大暑7月23日):主气少阳相火,客气阳明燥金。燥气下临,木气受制,“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相火上冲,燥邪下乘,“燥极而泽,民病寒热”。上宜苦,下宜辛,可分阴阳体质以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之辈调之。

壬辰年三之气(小满5月21日-大暑7月22日):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阳寒水。“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火气主令之时,寒气外收,火郁不发,痈疽起于肢体,瞀闷生于心中。外宜辛温解表,内宜苦寒清热。汗出烦热者可柴胡桂枝汤合四逆散并加栀子、黄连之类(1)。腠理密固汗不出而发为咳喘或痈疹者,火为寒郁不能外泄也,可试与小青龙加生石膏汤加味(2)。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22: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9点20, 相公喝了一次三之气1方, 然后睡觉去了.

我请教了三七先生, 明天用一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

任务完成了, 睡觉去也.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22: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化裁大柴胡汤治胃病                        3183239a

       胃病现代医学分类繁多,治疗多不尽人意。常见痛、呕、嗳气、返酸、心下满、胁下痞硬等候。肝为乙木而治左,左旋而升清,己土也升矣,此常谓舒肝即可理脾;胆为甲木,胃为戊土,二府常通降为顺,戊土之不降,缘甲木横滞,此谓甲木贼戊,与肝无关。《伤寒论》云呕、心下痞硬、心下急、郁郁微烦等,均为柴胡汤证。圣人予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全在医者临证之化裁。取仲景意而不全用仲景方,化裁大柴胡汤治疗胃病,效如桴鼓之应。只要见柴胡证便可用柴胡方,此所谓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药,用: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下10克、枳实20克、白术10克、芍药10克、甘草6克为主方,痛加玄胡、丹参;胁下痞加牡砺;呕多用生姜;嗳气甚加旋复花;吐清水、返酸加乌贼骨,甚者加吴茱萸;心下满甚者重用枳实;便结加大黄;寒多用干姜温中,热多用黄芩清胆。此方关键在枳术二药,不可惧枳实有推荡疏通之力而少用,多用至30克为善,不可喜白术有补益中气之功而多加,少用至10克为宜。胃府总以通降为顺,不可上逆,胆府亦应疏泄常治,焉能壅滞。慢性胃病患者影像检查多见胆囊炎,甚至有胆系结石,可为佐证。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06: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2-6-7 07:10 编辑

肝为乙木而治左,左旋而升清,己土也升矣,此常谓舒肝即可理脾;

胆为甲木,胃为戊土,二府常通降为顺,戊土之不降,缘甲木横滞,此谓甲木贼戊,与肝无关。

此方关键在枳术二药,不可惧枳实有推荡疏通之力而少用,多用至30克为善,不可喜白术有补益中气之功而多加,少用至10克为宜。胃府总以通降为顺,不可上逆,胆府亦应疏泄常治,焉能壅滞

这2句话颇有画龙点睛之意.

枳术二药在金匮里变成枳术汤, 专门治疗心下水饮! 259条文, 心下坚, 边如旋盘, 水饮所作, 枳术汤主之.

看来伤寒与金匮是相互佐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06: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煮上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

昨天中午, 我是按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的量抓的. 柴胡9克,桂枝8克,干姜8克,炙甘草5克,菟丝子6克,黄芩4克,天花粉4克,生牡蛎3克。

附子我抓了2克.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3: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中午买来灸条, 下午1点多, 相公开始艾灸右腿足三里.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07: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早上喝些姜枣红糖水, 我家相公上班去了.
发表于 2012-6-9 16: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姐对中医的悟性太好了,羡慕中,仰望中!!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07: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早读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理顺了心下的几个不同症状.

心下痛
心下急
心下痞
心下痞硬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06: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保胃气”诸法(蒲辅周)
   
    谈到保胃气,人们往往一下就考虑到砂、蔻、姜、术;不过湿困中阳,胃气升降受阻,用砂、蔻、姜、术助阳气以强升降之机亦不是不可。但胃阴受损者用之,则反伤胃气,因此时需助津液以保气化,所以用辛温则适得其反。叶天土用甘寒益胃阴案最多。对于余热未尽,而胃阴又伤者,当宗《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法。记得我在成都行医时,曾治两例患麻疹后阴伤的小孩,一例患儿素体阳盛,一例系常人体质。阳盛患儿麻后干咳不止,不思饮食,解黑色溏粪,极臭,舌质红而无苔,用竹叶石膏汤加芦根、黄连小剂量进。每剂生石膏最多不超过15克,黄连每剂不超过2克,进退五剂,患儿能进饮食,大便转正常,又两剂后饮食基本正常,停药调理而愈。另一患儿则现低热,鼻中流浅红色血水,不食、舌红无苔,嘱用冬桑叶、白茅根煎汤代茶频饮,症状逐日减轻,七日后接近正常,两例患儿皆系麻后阴伤不思食,热重者甘寒佐苦寒为治;热轻者纯用甘寒,频饮代茶,使其水津四布而不至形成停饮,达到开胃进食的作用。这是生津以益气。在此同时,有一业余中医爱好者的两个孩子亦出麻疹。麻后低热不退,不思饮食。他用苦寒清热法无效,以为是真阳外越,决定采用引火归元法,一日之内两个小孩相继殒亡。此人大哭说:“医书误我!”其实医书何尝误他,错在不知辨证,张冠李戴而自误。麻后伤阴,苦寒本非所宜,又用桂附温阳,何异抱薪救火。还有热结阳明,用苦寒急下存阴,亦是保胃气的法则之一。《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言之最详,这里就不再冗述了。四十多年前,梓潼黄某,胸闷脘胀半月余,砂、蔻、楂、曲等消导,参、术等温补迭进无效,连夜派人至成都接我回梓救治。到后方知郭先生已先我一日而到,并处小承气汤。富贵之家畏硝黄如虎狼,迟疑不敢服药,要我决断。我见其舌苔黄厚,脉虽沉但有力,知系平日营养过丰,膏梁厚味蕴郁化热,积于汤胃所致,理应涤荡。力主照郭先生方服用,黄某犹豫之后,勉进半茶杯,半日后腹中转矢,又进半杯,解下黑色稠粪少许,味极臭,胸脘顿觉豁然,纳谷知香。事后黄某问:“何以消导不效,非用攻下不可?”我说:“病重药轻如隔靴搔痒,只能养患耳。”《徐洄溪医案》中杨某外感停饮案,与此大致相同。这是内伤病,热积肠胃用苦寒通降,保胃气之通畅,《内经》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后世的“六腑以通为用”即是此意。不过使用此法一定要中病即止,切勿太过。

  中阳不足,用温补法是人所共知,不过在使用时,应分清究竟是外邪所伤,还是内伤劳倦,还是禀赋不足。若伤于寒湿,则应以辛热温散为主,重在驱邪;若系劳倦内伤,禀赋不足,则应以甘温为主,重在温补。何以辨别呢?伤于寒湿多与季节、环境有关,发病急骤,不但厌食而且脘腹闷满胀痛,脉多沉紧有力,苔多白厚,舌质改变不大。若劳倦内伤,禀赋不足而致中阳虚者以满闷居多,不但苔白,舌质亦淡,脉多虚无力。这类病人即或舌上夹黄苔或薄白苔,也概以温中为主治疗。当然也应细辨有无虚中挟实之象。

  饮食适度,是保胃气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人片面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认为什么食物的营养价值高,就多吃一些,身体就会好,结果饮食无度反伤胃气。同道某君的女儿,经常腹泻,胃纳欠佳,面色不华,反复检查也无结果,求治于我,我用温中健脾药治疗亦无甚进展,舌上白腻苔始终不退。于是留心观察,发现患儿饭后总要拿苹果或梨吃,据说饭后吃水果可以帮助消化,由此方知此儿乃过食生冷,中阳受损所致。劝其改饭后吃水果的习惯,七天后果见好转,一月后与常人无异,其间偶尔进药一剂立见效果。另有一处于恢复期的肝炎患儿,家长偏执高糖、高蛋白之说,每天鸡蛋三至五个,牛奶半斤至一斤,高级奶糖不断。休息治疗三月,患儿始终腹胀,精神欠佳,嗳气,偶尔腹泻呕吐,口臭,舌苔黄而厚腻,特别突出的是厌食,每餐都是在家长威逼之下勉强进食。我劝家长减食,每天给鸡蛋一个,吃鸡蛋则停牛奶,如患儿不想食,干脆听其自然,并处以加味保和丸服用。如此三日后患儿食量渐增,七、八天后呕、胀、泻俱好转,一月后完全正常。不但小孩如此,成人也是如此。1957年漆××脑炎后期消化不好,频频反胃腹泻,治不奏效。患者舌苔极其秽腻,通过询问,才知牛奶、鸡蛋等高营养物日进五餐,于是建议改四餐,患者欣然同意,并说:“我早就想减少了,吃后心中实在难受!”旋即又改为三餐,呕逆大大减少,稍用药物调整即愈。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宿食未去,新谷又增,胃气很难正常运化。《伤寒论》中有“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十分清楚地说明,在胃气不强的情况下,损谷是保胃气的最好方法,而节食则是损谷的最好办法。适当减少食量,使胃气运转游刃有余,方能“以通为用”。

  除了上述各方面,注意六淫、七情亦是保胃气所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六淫之邪尚可用药物治疗,七情则药物难于见功。七情伤人必见心胸、胁胁满闷,不思饮食,即使是平日胃气很强的人,一旦经受精神刺激,马上就消化锐减,逍遥散调和肝脾也好,保和丸消导也好,都很难收效。此时宜细心体察原因,用言语开导,方为正治。如能设法遂病者之情志,让病人移情易性,病也就易治,不然纵用千般药饵,也是劳而无功。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06: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的这篇文章, 我读了多年, 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每次, 我临证都是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相公的3次胃疼, 让我感觉的特别明显, 好中医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

目前, 我仅仅敢对我家相公和孩子出手, 是因为我了解或掌握他们的饮食习惯, 这才是我的底气所在!

对他人, 无论网上或网下, 我都不会出手, 因为没有底气, 中医也杀人于反掌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12-6-17 06: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2-6-17 08:33 编辑

由于前天早上(吃了一个咸鹅蛋)和昨天中午(吃的油腻), 我家相公没有做到饮食有节, 所以昨天下午3点, 胃开始不舒服, 5点正到家的时候, 胃已经开始疼了, 小肚子也不舒服, 于是我冲了半碗饴糖水给他, 把脉一下, 右关还可以, 随后艾灸他的中腕与关元. 5点30分, 我去接孩子放学(没有星期), 7点20分从妈妈家回来, 他的一根灸条差不多灸完了. 他告诉我他有点冷, 不想灸了就停止了.

他告诉我胃疼的位置和以前一样, 只是有点略微偏左胁. 我让他感觉是否是心脏疼, 他果断地说不是. 我就继续点压他的内关和梁丘.

8点20分, 我向我信任的一位朋友求电话辨证, 可是无人接听. 我考虑胁下的原因, 就用了一包小柴胡冲剂, 20分钟后, 我家相公开始说感觉很冷很冷, 于是我加了一床棉被覆盖他, 同时用艾叶热水泡脚, 随后出现了2次寒战, 摸摸额头, 发现他开始发烧了, 一点点烧, 最后达到39度(手感的). 他说发烧后, 胃一点也不疼了, 全身很舒服, 我触摸了他脚上的太冲穴, 他疼的很夸张, 不过一会儿, 在温水的温暖下, 太冲不那么疼了. 我煮了点稀面汤让他喝半小碗来助胃气和汗源. 10点半多, 他开始出汗了, 一点点, 从前胸后背开始, 蔓延到躯体四肢. 我用干毛巾给他一点点擦拭汗. 他说口有点渴, 我就端来了一小碗面汤, 他喝了后说很舒服. 11点, 他的体温逐渐下降, 估计到38, 他说他没事了, 于是和孩子一起去卧室睡觉了.

昨天晚上, 孩子一直陪在我们身边, 端水~拖地~拿毛巾~看锅都是孩子帮助我做的, 我的心里很平和, 孩子没有感到我的紧张, 所以我们有条不紊的忙碌着......夜里, 我问了3次相公的感觉, 他说还可以, 一点也不难受, 摸摸额头, 一直在烧着......

今天早上我4点起床, 5点半做好面汤.  相公6点半醒来, 喝了2小碗面汤, 7点感觉, 他的额头开始凉了, 不烧了.

6点多, 我与我那位信任的朋友通了电话, 她帮助我仔细地分析昨天晚上的情况, 我的思路梳理的顿时清晰起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6-17 19: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寒战 证名。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形寒作颤抖状。体内寒盛多见此证,亦可由热郁所致。在诸热病中,疟疾“先寒后热”之寒,多表现为寒战。参见寒栗,战栗等条。
 楼主| 发表于 2012-6-17 19: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老的书有一篇文章是战汗与过敏反应.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20: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早上胃不舒服, 一个下午发烧了, 一个不让我省心的端午节就这样过去.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06: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武汤意解(三七生)

    真武,水神之名也。以之名方,治水之意寓焉。真武汤于《伤寒论》中凡两见,一见于太阳中篇,一见于少阴篇。太阳为寒水之经,少阴乃主水之脏,皆关乎水,故以水神名其方也。
    克水者为土,水生者为木,一为官,一为子,顺承泄秀转枢升降所关,不可忽也。水气为病,或上凌心火,或中淹脾土,或泛溢皮腠,或闭塞经络。阻碍气机升降,影响津液运行。故悸动、瞑眩、瞤动、振振欲擗之状出焉,腹痛下利、小便不利、肢重疼痛、或咳或呕之症成焉。
    欲治水先当培土固堤,白术是也;再当疏浚通流,茯苓是也;水寒则凝,当温化之,附子之责也;又当推行宣泄,生姜之使也;木植而后土固,土固而后水藏,白芍者,固土藏水使不流失之木也。
    然白芍所固者水土之体也,若其用不彰,则当代之以桂枝焉。白芍者,阴物也,故伤阳之下利去之。其于固藏敛降之用为宜,而于宣发疏散之用有碍。其与桂枝相反相成,体用同顾,补泻兼施,每多并肩作战,桂枝汤乃其典范也。然亦有分道扬镳各司其职之时,此桂枝汤所以有去桂去芍之变也。苓桂术甘所主乃寒水上凌阳用不彰之证,故去白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所主为水郁不通阳结化热之证,故去桂枝。桂枝白芍,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散一敛,一清一温,其表法阴阳之实物耶?
    真武汤无桂枝者,以其有阳结郁热也。去芍者,以其有阴凝之下利也。阴凝于中,则加干姜。若阴凝于下,阳气不达,以桂枝破之不亦宜乎?又何至生振振欲擗地之恐哉!
发表于 2012-7-14 2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5-2 04:29 , Processed in 0.02335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