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24|回复: 1

生命最重要的学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8 09: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8月9日师父在武义沁温泉度假村,“静园儿童国学静心夏令营”活动中给孩子们和义工老师的讲课录音整理)
转自静园文化网http://www.yogacn.com/bbs/dispbbs.asp?boardid=23&id=8254


……我们前天上课说过,静心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开智慧,而“静”,能生智慧。那什么是智慧呢?智慧就是帮助我们解决生命历程之中烦恼、疑惑、痛苦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大智慧呢?最高的智慧又是什么呢?有没有一种智慧是最究竟的智慧呢?

     在古代希腊有个智者,叫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整个西方文化、哲学思想的祖师爷,就相当于传说中的达摩是少林拳的祖师爷,儒家的孔子是天下读书人的祖师爷一样。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言:“生命最重要的学习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通俗地解释,就是认识“谁”在学习这些知识、学问、技能。

     我们想想看,我们从小就开始各种学习,甚至一生都在学习,但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有没有一门学问是在学习认识自己的呢?

     这是西方的圣人苏格拉底所说的关于学习。其实,东方圣人也是一样的观念。东方圣人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论语》这部儒家重要经典的第一句?目的就是为了标示学习的重要性。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且不断地在生活中去实践、验证,内心就得到无比的喜悦。紧接着的后面一句是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么有没有同学把前面一句的“悦”和后面一句的“乐”区分一下……

     “悦”和“乐”都是什么意思呢?悦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条件的喜悦、快乐、满足。“乐”是从外面来的、有条件的快乐。因为我拿到了一张音乐会的票,我赚了钱,我见到了一个久违的很好的朋友……从外而来的某种满足使得我高兴,这叫“乐”。而“悦”是从内心里面升起来的,没有外在条件的依赖。

     那么孔子学什么东西而得到这样的“悦”呢?孔子曾经自述学习的历程:“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大家读论语,要知道孔子那个时代写文章是写在竹简上面,很不容易的。而且为了流传于世,要一个个刻上去的,那么他写的文章就非常精炼、扼要。孔子说“吾十五有志于学”,大家觉得孔子十五岁才开始学习,是不是智商不够啊?因为我们现在的孩子四岁就开始各种学习了。

     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都是从古代传过来的,中国古人三、四岁就开始识字、读书了。孔子十五岁才开始学习,那有点说不过去哦!那事实是什么样的呢?事实是十五岁以前他就已经认字了,就有了读书的能力,那叫“识”。“学”和“识”是不一样的,“识”就是识别认字,“学”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方向。那孔子到底在学什么呢?孔子在《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中这一句有没有人记得?孔子说“十五有志于学”,十五岁就开始有一个明确的学习志向、方向。什么是志?“志”就是理想、方向、志向。他说“志于道”,“志”在哪里呢?在“道”。

    中国古人所说的“道”,就是西方的那位圣人苏格拉底所说的,“生命最重要的学习就是认识自己”,也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我们能够学习天下所有的知识、学问,那么那个“能够”学习知识、学问的那个人又是“谁”呢?这就是东方圣人、西方圣人在不同的地域、时代共同发出的对生命最深刻的思考,也是生命最究竟的大智慧。

     如果用我们现在人的话来说,生命最重要的学习是——了解“我是谁”。你们同学中有没有读过儒家的经典《大学》的啊?大学第一句话是怎么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那么什么是“大学”?何谓大?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天最大。古人对天的认识就是无穷的宇宙、无穷的银河系。那么我们的学习,有没有象宇宙一样浩翰无穷啊?即使是代表着最高知识学历的一个研究生、一个博士生,他的学习有没有象宇宙一样浩翰无穷啊?不可能!

     《大学》是讲我们每个人可能具有的智慧、学问应该象天一样广阔,像宇宙一样博大,这叫“大学”。那么这个成就“大学”的“道”在哪里呢?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明白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形容这个“德”的光明与智慧。要明白什么?明白“德”。 “德”就是孔子所说的“道”,儒家又叫它为“性德”——我们本性中就自然具备的光明智慧。

《大学》开篇就说,要成就最大的学问智慧,就要明白道。而这个道,就是与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自己”,是一个意思。

     可见中国古代的圣贤、西方古代的圣贤,都特别重视一个最重要的学习,就是认识自己,了解“我是谁”。

     下面与大家分享我看过的几部电影,来说明我对这个“认识自己”的理解。

     你们有没有看过成龙演的电影《我是谁》?里面讲的是成龙饰演一个特工,后来失忆了,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然后拼命的想了解自己到底是谁。恰好我又看过几部美国人拍的科幻片,大概也是这个内容。其中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高智商的人,被一个犯罪集团公司把他的记忆盗窃了,并放在一个记忆仓库里去了,以至于他不知道自己谁(就好像是我们现在把一个硬盘的资料剪切复制到另一个储存器中一样)。然后被安排去执行一些犯罪活动,当他完成了任务以后就把他犯罪过程的记忆拿出来,准备日后继续胁迫他。这个人经常处于一个真空状态,然后他很迷惑,我到底是谁呢?然后他就去找寻他自己的真实身份……

     我看了这个电影以后,又结合成龙的《我是谁》,有一个体会跟大家一起分享。暂且把我们今天静心的课改成一个思考课。

     我试问一下大家,我们有没有人平时曾经默默地自问“我是谁”?

我们现在假设一下,如果现在你失忆了,会是一个什么状态?空白,什么都不知道,对不对?但是你不知道什么呢?跟以前相比,你究竟失去了什么呢?

     你看成龙饰演的那个特工失忆了,他的身体还是很健康、他当下的意识还是清楚的,只是过去的记忆没有了。那么这个失忆状态可不可以简单的这样解释:记忆,就是过去的各种经验、经历的积累,而所有的经验、经历,就是你与各种环境、人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失忆,就是指我们失去了各种关系、关联。

     比如,我要问你,你叫什么呀?方静怡。当你失忆的时候,就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啦,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谁啦,也不知道住哪里?是哪里人?是干什么的?老师、同学、朋友、亲戚什么都不知道啦。是不是这样的?

     听好了,你们好好体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姑且不问你失忆了以后你是谁?我要问在座的每一位,我们现在没有失忆,我们以什么当作“我”的?你所说的“我”到底是指什么呢?你失忆前和失忆后相比较,你失去了什么?少了什么?

     如果说把这一百多斤的身体当做“我”的话,你失忆以后这一百多斤身体还是在的啊。我们没有失忆的时候,我们所认为的“我”又是谁呢?当我问你,方静怡,你是谁?你会说我是“方静怡”。那么“方静怡”只是一个名词而已,是不是?比方说“笔”是一个名词,是一个概念,是吧?这个概念一定有个指涉的对象。当你说:我是方静怡,那失忆了以后方静怡还在啊,她没有消失啊?为什么会那么恐慌呢?

     现在当被问到你是谁,你会介绍自己:我叫方静怡,今年15岁,在某某学校读书,爸爸妈妈是谁?我是一个女孩子,我有什么样的同学……因为有这些所有的关系,就确定了“我”。我们因为各种关系而得以确定自己是谁,而这所有的,其实就是你过去的记忆,是不是这样?

     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说你所有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都失忆了,你还能知道你是谁吗?假如说你爸爸、妈妈不认识你了,你的老师、同学也都不认识你,周围所有人都失忆了,都不认识你了,都不能确定你是谁了,那么你还能确定你是谁吗?如果我失忆了,我不知道我是谁。如果我没有失忆,但是周围所有的人都失忆了,是不是我也不能确定我是谁了。

     我想说的是,在我们没有失忆以前,如果说的深刻一点,我们在座的老师可以体会,我们把什么当做自己呢?把什么当做“我”呢?所谓的“我”其实就是一堆过去的经验、记忆。如果给我们的同学讲浅一点,就是这样:在我们没有失忆以前,什么是我?其实我们是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只是通过外在的各种关系来证明我的存在、证明自己的身份——我是我爸爸***女儿,我是妹妹的姐姐、我是同学的同学,我是老师的学生……我们只有通过各种外在的关系来证明“我”的存在。听得明白吗?如果没有这些外围的关系,假如警察叔叔把你误抓了,然后给你这些所有的关系打电话,而他们都失忆了,都说不知道你是谁,都说不认识你。你是不是开始怀疑你自己的身份:我到底是谁?如果没有任何人来确定“我”的话,那么“我”是谁呢?

     我们之所以能够健康的存在、生活。其实是依赖一大堆外在的关系的证明。你们有没有同学听得懂?那么这个关系如果没有了。有两种可能的情况:第一个你失忆了;第二个你没有失忆,而能证明你的各种关系的人都失忆了,于是,你就不知道你是谁啦!

     换句话说,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其实还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层面,我们一直都在依赖外在的各种关系的证明来确定自己是谁。而苏格拉底、孔子包括佛陀却是倡导能不能够不依赖外在的关系、关联的确认而认识自己,自己认识自己,自觉到自己是谁?

我们能不能够不依赖外在的关系来认识自己?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当你失忆了的以候,你问:我是谁?那么,我想请问:这个问自己是谁的是谁?

     所以老子、孔子、释迦摩尼佛、苏格拉底所说的,“生命最重要的学习是认识自己”,到底认识的是哪个自己呢?当我们失忆的时候,“我是谁”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谁”在问“我是谁?”

     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生命最重要的学习,就是认识自己”的内涵。

当我们没有失忆的时候,我们似乎都能确定地知道自己是谁。那么,是“谁”在确定自己是谁?比方说,我是王子洋,那么,那个确定自己是王子洋的是谁?当我失忆之后,我是谁?我是王子洋吗?那个正在疑惑的、不知道我是谁的,“他”又是谁呢?

     这堂课不光是讲给我们的同学听的,也讲给我们的老师听的。我们活了一辈子,一直活在一种最浅表的关系的确认之中,我们的身份一直被别人确定着,从来没有自己去求证自己真正的身份。

     佛陀把他的教育叫“觉悟的教育”,“佛”,就是“觉悟”的意思;孔子叫“明明德”;苏格拉底叫“认识自己”。都是教我们不要依赖外在的认同而自己明确自己的真实身份。

所谓失忆,就是过去的经验、记忆,什么都没有了,于是,记忆中的各种关系也没有了,我们一直所依赖的外在的身份认同没有了。如果我们真地失忆了以后,我是谁呢?然后你再比较一下我们没有失忆的时候,我们又是把什么当做“我”呢?我们是不是一直把外在对我们的认同、证明当作了“我”?我们可不可能不依赖于外在的关系的确定而自己认识自己。假如说你失忆了,一切都是空白的、陌生的。但是你是不是一个非常真实、鲜活的生命存在着?这个时候拿针扎你一下,你会说“我”疼。那么,这个“我”是谁呢?

     我看完这个电影以后,就经常做一个练习,我自己发明的:经常想象着自己失忆了。我失忆以后我的一百多斤的身体还在,头脑还很清醒,所有的过去都不记得了,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我体会到,我内心里面很清静,什么杂念都没有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不知道明白什么,没有什么对象可去明白,只是明明白白。然后一旦我恢复记忆以后,我的心就开始乱的不得了。那么,这个拥有了所有记忆的又是谁呢?记忆是我吗?如果记忆是我,那这个拥有记忆的又是谁呢?

     我想,所有诸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佛家的佛陀,乃至于苏格拉底等等圣贤,他们都教我们要静、要空、要放下,可能就是让我们在记忆没有丧失的时候,理性正常的时候,把那些记忆的东西暂时放下来,让我们的心空下来,不要让各种关系来干扰我们,让我们自己来确定一下自己到底是谁,是谁在拥有且运用这些记忆?不然,我们一生都是活在一种最肤浅的关系的认证之中,活在别人的认同之中。没有这些关系的确认,你就会非常迷茫。

     但是,你知道吗,这些关系总是在变化的,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控制、把握的。什么意思呢?今天这个同学可能喜欢你,明天可能就不喜欢你了,今天你得到了老师的赞赏,明天老师可能又会批评你了,今天这个人爱你,明天可能就不爱你了……我们生活在各种互相的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总在变化的。我们依赖这些各种关系来确认自己,而这些关系是变化的,它所确定的“我”,也是不断变化的。你无法把握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瞬息万变的变化关系所确定的“我”,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

     你们有没有这种体会?每一种稳定的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心里总会有一种波动。所以当我们长大了以后,我们就会感到活得很累。为什么累呢?因为我们一直在协调、平衡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中的关系。为什么要平衡这些关系呢?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正是这些关系在证明着“我”的存在,没有他们的证明、认同,我们就会迷茫。为什么我们活的那么那么累,那么迷惑,总是那么在乎社会价值观的评判?就是因为我们一生都是在追求外在关系的一种认同和确定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我们穷尽一生的努力来达成这种关系的和谐。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关系是永远稳定的、一成不变的。因此人一生都在惶惶不安之中,紧张、焦虑之中,无法稳定地确认自己究竟是什么人。所以,有时候我们骄傲,有时候我们自卑,有时候我们精神抖擞,有时候我们沮丧万分……我们一直被外在的关系牵引着,变化着。

     为什么人有所谓的自尊心和自卑感?都是缘于我们从来没有从内在自觉到我们是谁。自觉,就是自己觉察,自己觉醒到自己是谁,而不是通过别人的认同来确定自己的身份。

因为没有任何老师和学校来教我们怎么确定自己内在的身份,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真实的身份。结果我们拥有了一大堆假的身份,都是别人来认同的。我们拼命去维系其中好的认同,于是,就总是去迎合取悦他人,希望稳定这种自己比较喜欢的认同,于是,我们就活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累。

     我们学习静心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最高级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其实跟宗教没有关系,跟哲学没有关系,跟知识没有关系,只是自觉到自己的身份——我是谁,而不是完全依赖于别人给我们的一种鉴定。就好象说电影里成龙饰演的特工失忆了以后,不断地问:我是谁?如果我是他的朋友,我就会问:现在正在疑惑、找不到自己是谁的这个人是谁啊?如果他能这样去思考,他就成了苏格拉底。可惜他是成龙。

     就象我看过的那个外国电影中的主角。他没有了记忆,于是不断地问我是谁,我是谁……这个问题透露出,我们一直都在向外寻找,总是想通过外面的某些东西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果是我,假设你们失忆了,我就会问,你们那个正在疑惑的、不知道自己是谁的那个到底是谁?好好体会,好好向内体会一下。

     现在把每个人的记忆发给大家,你们又有记忆了,好像又知道自己是谁了。这时,我要问,现在,这个知道自己是谁的他又是谁?谁在知道“我是谁”。

     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讲的“生命最重要的学习就是认识自己”。对于我们一个成年人来说,我们不能再依赖外在关系的证明来认识自己的身份,而要从内在自觉自己的真实身份,不然人类教育永远都在黑暗之中。为什么叫黑暗呢。这个黑暗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同情词。因为没有一个人认识自己,没有一个学校一个老师在教孩子们认识自己,没有一个人清明在躬的生活、学习。我们一生都在依赖别人的认同而活着。而所有认同我们、确定我们身份的人,他甚至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我们却无比紧张地依赖着他对我们的认同。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自觉的教育,而不是需要关系证明的身份。不然没有一个人会真正成长。我们内心只要有一天不能从内在自觉自己是谁,内心的恐惧感、依赖感、焦虑、紧张就会象影子一样跟随着你。无论你有多少的知识,多高的头衔和多引人瞩目的社会地位,你的内心的脆弱和渺小永远不会改变。

     那么,最后我要总结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真正帮助他成长,还是继续协助社会、学校对他进行催眠和奴役?是在让自己的孩子、学生走向光明还是让他永远活在乞求别人认同的黑暗中?

     只要你不断地去寻求外在身份的认同,那无论你的孩子成为多么“成功”的人,都是一场悲剧。我从这样几个科幻片中体会到这些,也希望同学们静坐的时候,假想自己失忆了,大脑空白了,然后这个时候向内心问问:我是谁?然后记忆又恢复了,这个拥有了记忆的又是谁?在失忆的时候,在内心疑惑“我是谁”的,又是谁呢?当记忆恢复了以后,我确定知道我是谁了,那个确定知道我是谁的又是谁呢?慢慢去体会,用不了多久,在你们这样的年龄,还没有那么多污染的心灵中,一个很大的智慧的秘密肯定会很快呈现出来。   

     今天,我们是借西方圣人苏格拉底的格言而讲到生命最重要的学习,讲到静心的重要性。东方圣人西方圣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讲的方向都是一样的。其实,没有东方西方之分,是因为后来我们太认同外在关系给我们的一种身份的确定,而逐渐失去了内在自我觉悟、自我确定、自我认知的能力,才形成了所谓的东方和西方,才形成了很多错误的分别评判。

     好,最后让我们一起静坐三分钟!
发表于 2011-9-9 11: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才能去静园学习呢,心中一直的向往,等宝宝再大些,不吃妈妈奶奶的时候吧。成长永远是自己一个人的事,陪伴自己走向永远的也永远是自己一个人,静心,放空,放下希冀,用自己的光点亮自己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4-29 21:12 , Processed in 0.0659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