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65|回复: 2

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 作者:孙瑞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3 20: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

作者:孙瑞雪




  我把精神理解为儿童对真、善、美的了悟。


  童童每天早晨到幼儿园,都必须从幼儿园大厅右边的楼梯上楼,尽管左边的楼梯离他的班级近,但是如果妈妈想要从左边上楼,童童就坚决反对。右边的楼梯上挂着现代派画家的画,有凡高、塞尚、高更……转过楼梯,二楼的走廊里,挂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画……童童需要每天从右边上楼,每天认真观看每一张画,一直看到教室里……童童最喜欢的一幅画,挂在班里,叫《宇宙原素》。有一次,老师告诉我,童童看了14分钟,然后就像美餐了一顿,愉悦地离开了。他从来没有告诉成人,他看到了什么。他用感觉,感觉着精神。这个活动持续了好几个月。


  名画总是孩子们的最爱,就像那些著名音乐一样。那里表达的,是精神;那里对话的,是精神。


  精神生活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嗜好,人类的核心正来源于此,而儿童尤为敏感。只是成人并没有预备这样的精神环境。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这阻断了儿童精神生活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呼应。


  孩子可能本来就对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精神感觉,有着天然的熟知和亲切,有着本能的嗅觉,如同植物和动物的本性。所以我们聊天的意识和语言在什么层面、在什么精神层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依依8岁,在一次音乐课上,老师给孩子欣赏的音乐是《梁祝》。依依回家后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听盛中国拉的《梁祝》。”妈妈听完以后,忙给孩子找。交给孩子以后,孩子便坐在沙发上听了起来。听着听着,便躺在了沙发上。等到乐曲尾声的时候,妈妈走过去看女儿,发现女儿泪流满面。妈妈感到震惊,她问我:“你说我女儿为什么哭,她真的能听明白吗?”实际许多成人不知道,音乐是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善美。儿童是最容易听懂的。


有些孩子在认知还未成长起来时,精神的需求就开始了。


  早晨10点多,老师带着4岁多的朋朋和其他两个小朋友来到园长办公室。“园长,这几个孩子今天要在你的办公室里工作,请你照顾一下。”


  孩子被送到园长办公室来工作,一般都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


  老师走后,金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做什么了?”孩子们开心地说:“我们把院子里的植物拔掉了,弄坏了环境。”


  金老师好奇他们的开心,问:“为什么要拔植物?”


  孩子们奇怪地看着园长回答:“我们要做饭呀。”


  这哪里能说得通,金老师只好说:“是这样?看来你们是要在这里工作了。”


  几个孩子在办公室里找出一些纸,画了一会儿画,又在办公桌底下钻来钻去。教学园长哈老师看到孩子们有些无聊,就对他们说:“我给你们读书吧,你们愿意听吗?”


  “愿意。”


  孩子们从桌子底下跳出来,哈老师在他的书架上从一排成人的书籍中选择了纪伯伦的诗集《先知》,这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之后的顶峰之作。他知道这本诗集并不适合儿童,但在那一排书里,也只有这本靠近孩子了。他忽然想知道它会给儿童带来什么,孩子们的反应会是什么。第一首是“论孩子”,读完了一首又读了“论爱”:


  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然后是“论哀乐”、“论法律”、“论自由”(这些篇章的顺序是按当天真实发生的顺序记录的)。一会儿,其他的两个孩子陆续离开了,只有朋朋还是直直地盯着哈老师,一动不动。


  听听这样的诗句:


  当你欢乐的时候,深深地内顾你的心中,你就知道只不过是那曾使你悲哀的,又在使你欢乐。


  当你悲哀的时候,再内顾你的心中,你就看出实在是那曾使你喜悦的,又再使你哭泣。


  纪伯伦是不是让人回到自己生命的内在,以揭示人的生命和情绪的无常和本质呢?纪伯伦是一位心灵充满智慧的伟大艺术家。心灵在我看来并未有神秘之处,她就是生命的核心。把物质搁置起来,留下生命本身就可以找到她。儿童天然就是这样。


  也许你问:“朋朋能听懂这些诗歌吗?”我也有这样的疑问。


  纪伯伦的每一首诗都不短,读完每一首诗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算短,这个孩子究竟沉浸在什么里?领悟或是获得了什么?


  一直读到了吃午饭时间,哈老师对朋朋说:“你该吃午饭了。”朋朋这才离开。


  刚吃完午饭,朋朋又急忙跑来找哈老师给他继续读诗。这一次哈老师给朋朋读了“论理性与热情”、“论痛苦”、“论友谊”、“论谈话”、“论善恶”、“论祈祷”、“论逸乐”、“论美”这八首诗。当哈老师因工作被打断后,朋朋又转过来找金老师。


  “金老师,你给我读诗好吗?”


  “可以。”


  金老师把朋朋抱在怀里,再一次给朋朋读起了纪伯伦的诗。金老师充满了好奇,这种获得精神和心灵滋养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老师都感到疲劳了。金老师探究地问:“朋朋,你能听懂吗?”


  朋朋说:“听不懂。”


  金老师说:“听不懂,还读吗?”


  朋朋确定地回答:“读!”


  只是认知听不懂。听不懂却要听,在听什么?而且时间实在是太久了。在如此之久的时间里,朋朋究竟在专注地领略什么?没有疑问,那就是感觉听懂了,心灵可以听懂了。


  这一轮,金老师读的是:“论爱”、“论孩子”、“论自由”、“论谈话”、“论友谊”、“论美”(诗歌的名字按实际阅读的顺序记录的)。朋朋静静地、专注地听着……


  让我们和朋朋一起分享一下这精神上的美餐“论美”,让我们分享一下我们很多人都可能不甚理解的诗。


  于是一个诗人说:请给我们谈美。


  他回答说:


  你们到哪里追求美,除了她自己作了你的道路,引导着你之外,你如何能找着她呢?


  除了她做了你的言语的编造者之外,你如何能谈论她呢?


  冤抑的、受伤的人说:“美是仁爱的,和柔的,


  如同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她自己的光辉中


  半含着羞涩,在我们中间行走。”


  美能找到吗?那是在你心中引导你的东西。


  美能用语言描述吗?不,如果美能被语言描述,那就不是美了。所以有人说,美是另一种语言,不能说的。但人们耐不住要说。人们想让那些语句产生一种感觉,其高度和美的感觉相当。


  热情的人说:“不,美是一种全能的可畏的东西。


  暴风似的,摇撼了上天下地。”


  疲乏的、忧苦的人说:“美是温柔的微语,在我们心灵中说话。


  她的声音传达到我们的寂静中,如同微晕的光,在阴影的恐惧中颤抖。”


  烦躁的人却说:“我们听见她在万山中叫号,


  与她的呼声俱来的,有兽蹄之声,振翼之音,与狮子之吼。”


  在夜里守城的人说:“美要与晓暾从东方一齐升起。”


  在日中的时候,工人和旅客说:“我们曾看见她凭倚在落日的窗户上俯视大地。”


  ……


  朋朋听完这些诗,满足而平静地走了。金老师对哈老师说,这一天,他最认真地读了最多的诗(给朋朋读过的诗都被核实过),是他有史以来读得最多的一次。


  当天放学,金老师找到了朋朋妈妈,希望她为朋朋买一本纪伯伦的诗集《先知》。朋朋妈妈惊讶自己的孩子喜欢这样一位伟大诗人的诗歌。朋朋喜欢这些诗,但不知道纪伯伦。


  几天后,朋朋又到办公室,看到桌子上纪伯伦的诗集《先知》,对金老师说:“我家里也有这本书了。老师,我还想让你给我读诗。”


  “好的,老师给你读。”


  朋朋听老师答应了,赶快搬了一把椅子放到金老师的跟前,然后转身跑出去,又叫了两个小朋友一起过来听。


  朋朋的椅子离老师最近。金老师读着诗,停顿的间歇,她抬头和孩子们对视,孩子的目光宁静、透彻,似聚焦地穿透了她。金老师分享时说:“我不知道那目光是什么,就像穿过我,看到了一个更深远的地方。”


  在冬日,阻雪的人说:“她要和春天一起来临,跳跃于山峰之上。”


  在夏日的炎热里,刈者说:“我们曾看见她同秋叶一同跳舞,我们也看见她的发中有一堆白雪。”


  这些都是你们关于美的谈说,


  实际上,你却不是谈她,只是谈着你那未曾满足的需要,


  美不是一种需要,只是一种欢乐,


  她不是干渴的口,也不是伸出的空虚的手,


  却是发焰的心,陶醉的灵魂。


  她不是那你能看见的形象,能听到的歌声,


  却是你虽闭目时也能看见的形象,虽掩耳时也能听见的歌声……


  如果纪伯伦阐述的是美,有一样可以证实他的诗句是真实的,那就是儿童的内心。从生命中刚刚走出来的儿童,和生命依然融为一体的儿童,正是他诗歌的镜子。在生活中,当你看到婴儿时,你可以吻孩子的屁股、吻孩子的脚


  丫……你忍不住就这样做了。你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就是你生活中的诗歌。只不过诗人把内在心灵的触动写了下来,你却让这种心灵的喜悦流走了,留在了你已经消失的生活岁月中。


  只有儿童能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灵世界中。他们先满足些许的物品的需要,这那也是精神发展的工具的需要,随后他们对物质世界和世俗世界就不再看见,或者不再感兴趣。
发表于 2011-9-28 16: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的心灵,最最纯美
发表于 2011-12-8 13: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回家好好给孩子过精神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5-3 16:16 , Processed in 0.0207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