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94|回复: 0

光明心老师开示--------《悲慧雙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6 21: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悲慧雙運》
 
                      ( 光明心辛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上午九點開示)
 
     ……有同學提问了三個問題,我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第一个问题,这位同学说,人是怎麼來的?这个问题很大,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如果用禅宗式的回复,那我就问你:你的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从心里升起的。那你的心在哪里?人就是从你升起这个问题的那个地方来的。
    普通的,稍有点佛学知识的人会认为说,人是上輩子業力來的。那么,请问,上輩子業力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從上上輩子業力來的。上上輩子的業力又從哪里來的呢?從上上上輩子的業力而來的……這樣理解是不錯的,不然它怎麼叫輪回呢?在这样的觀念裏面,生命是條直線,既然是直线,它一定會有個源頭。所以,哲学家,思想家以及很多外道,都在用这样的认知去追求生命的真相。但,至少,到现在也还没有真正让人信服的答案,还仍然是一个疑惑。
     佛陀發現的事實不是這樣的,他认为生命不是直線的,它是圓的,是輪轉的,是动态的,如環無端,任何一點都是起點,它也是終點。
    在我們的觀念裏頭總會疑惑,总在想,最早它的源頭在哪里?因为我們首先确定生命是條直線,然後一定會有個源頭。但是,你的假設錯了,所以,後面的推理也錯啦!
 
     那麼,最早人是從哪里來的呢?佛陀在《楞嚴經》裏面有专门的章节谈到過人是從那兒來的,山河大地、世界是從哪里來的。講的這一章很深奧,我們現在暫時不去讨论這個問題,因为,毕竟与我们现在的坐禅,明心见性没有直接的关系。在这里稍稍提及一点,大家有兴趣的人,下去后自己看看。
    《楞嚴經》上是這麼講的:“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就這兩句話。其他的经典上講“一念無明”,或者说“……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流,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宗镜录》),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什麼叫“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元明”,是说我们清净无染的本体,具足光明——“能照”,“能觉”之功能。这个能照的功能安住于本体,就是虚明自照,本地风光。但由于一念妄动,它不安本份,开始去照它所能照到的对象(所)上去了。并且,慢慢認同、執著到這個“所”,甚至还开始分别判断这个“所”。于是,原來的照性就消失了,其实,应该说是隐匿了,隐匿到对“所”的分别、判断上去了。由此,身、心、世界就依次产生。
    就好像我们在深度睡眠中,一派无明,又湛然寂静。自己是男是女,姓甚名谁都全然不知,更不用说什么家庭、事业、财产、名誉、学问之类。忽然一念醒来,首先有了“我”存在的感觉,继而,“我的”世界就逐一产生。
     這個问题,佛陀在《楞严经》阐述得很清楚,大家有空再下去自己看。
   第二個問題,这位同学认为,解脫、開悟哪有那麼容易呢?很多書上講我們無量劫來的業力那麼多,業力不消完,怎麼可能解脫、開悟呢?在我們的觀念中,有個叫業力的東西束縛著我們,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債還完,就像清除垃圾一樣,一點點把它清完,才能解脫。但是,佛經裏面是這麼講的,所有的業是無常的,它是生滅的,生滅的就是虛妄的,猶如夢境一樣。如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所说:"夢中分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中的世界都是真的,一醒之後都沒了,醒了之后才知道梦中那么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虚妄的。
    業力就好像我們做夢一樣,的的確確有,但不是真的,当然,必须是你醒了以后才知道那不是真的。就像一个富翁,在睡觉中夢到自己是個窮人,在梦中他拼命的賺錢想成為一個富人,要買房子、娶老婆、养儿子……好辛苦,好烦恼啊!当他醒来之后,发现本来自己就是一个富翁,梦中的辛苦、烦恼当下烟消云散。梦中的种种就好比所謂的業力,只是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醒過來,都认为真有业力的存在,就好像在梦中执着当时的一切都要是真的一样。所以,我们应该致力于的是尽快醒来,因为,醒来之后,就会发现,一切本自具足,而不是还像在梦中一样辛苦、烦恼地**。
    永嘉禪師講"夢中分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連大千世界都沒有,连造业的“我”都没有,哪有什麼業力呢?所有的業都因心而生,而无常生灭的心本来就是虚幻不实,那“业”能真吗?
    大家能够提出这些问题,做这样些思考是非常難得的,说明在开始关注生命的问题。但是思考一定要有正見的指導。佛陀講的邁向解脫的八正道,第一條就是正見,正見指導之下的正思維。沒有正見的思維,那是胡思亂想。我們覺得罪孽深重,业障无边,過去那麼多過失,你怎麼去懺悔?到哪兒去懺悔?地球都装不下你的罪恶。其实,这些都如同梦境一样。
    不斷的安住在你的自性之中,不斷的安住修。慢慢地讓你的心全然坚定地處於無造作的狀態。如此久了以後,它就像一個人從昏睡中慢慢清醒一樣,夢境就這樣慢慢淡去,就好像太陽從東方一點一點升起,黑暗就一點一點消除,这就是消业力。
    如果把业力比喻为黑暗,自性比喻为太阳。要消除黑暗,不是要对黑暗做什么,而是要让太阳出来。我们现在所修持的无造作地安住于觉醒,正是升起心中太阳的方法啊!
     第三個問題,这位同学又提出:佛陀的修行標榜的是悲慧雙運,但是我們現在好像偏向於智慧的修行?那么慈悲又该怎么修呢?或者说是不是还要继续另修慈悲?
    提出这个问题,實際上是我們對悲慧雙運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佛陀说悲慧双运,並不是說有兩個東西,一個叫智慧,一個叫慈悲,而是指自性一體兩面的特性。智慧一定是慈悲的智慧,慈悲一定是智慧的慈悲。真正的智慧,一定具足慈悲的特性;真正的慈悲,一定具足智慧的特性,这二面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們從任何一面入進去修,另外一面同時成就。
    就好像我們昨天講《楞嚴經》上依六根而修解脱的道理一样。"一根即返源,六根成解脫",你不用一根一根去修,从一根返本还源,悟入自性,其他六根同时也都解脱。
    有的人從智慧入手,明心見性;有人從慈悲入手,行善积德,照樣可以成就。一個真正慈悲的人,他也是禪定與智慧很高的。就像孔子所說:仁者無敵。孔子說的“仁”就是佛家說的慈悲。他的慈悲中没有“我”,沒有"我"就一定沒有敵人,沒有"我"就沒有恐懼,他害怕誰傷害自己呢?那就是大定,大定就是大慧。慈悲與智慧相當於一個鋼镚的兩面,離開任何一面,另一面都不存在。 所以,你根據自己的根器修智慧或者慈悲都可以。只是現在人的根器從慈悲下手,真的很不容易。因為,這個時代的教育都是讓人自私、冷漠、防範、斤斤計較、算計、聰明,你從那麼難以下手之處去做就很不容易,不如從智慧入手,智慧成就了,你的慈悲也成就了。
    慈悲是檢驗我們智慧的標杆。很多人學佛,越學越冷漠,越學越自私,越學越狹隘,越學越孤僻,那就學錯了。你說入定了,他说开悟了,你说讀过多少書,他说诵过多少经,最後越來越自我,越来越自私,現在很多學佛人都是這個樣子。
 
     順便說些在我生活中發生的小事情,我有幾個姑姑,她們都是一般工薪階層。我以前长期在外,有時候就讓我弟弟經常去走动问候一下。但他很不樂意,因為小時候我家很窮,幾個姑姑也沒有給過關照,所以,我弟弟對她們有些冷淡与埋怨。記得當時我給弟弟說過這樣一番話:你總是在埋怨別人不理解你,別人沒有幫到你。那麼,你想想看,你也快四十歲的人了,這幾十年下來你又幫助、理解過誰?如果沒有的話,你又有什麼理由去要求別人呢?別人又有什麼義務和責任來真正關心到你呢?後面還說了句難聽的話,你今天的命運就是這樣的心態形成的,你繼續保持這樣的心態,你永遠走不出這樣自憐、自艾、自怨的境遇。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曾經也走過类似的心路历程。人在苦難的時候總是會本能的怨天尤人。但是這沒有任何意義。越是苦難的時候,越要想想我今天這樣的苦難是因為我這個心態造成的,要多看看自己是個什麼樣的心態?一個人苦難的時候很容易走入兩條路,一是繼續封閉自己,继续對周圍的人怨恨,埋怨別人不幫助、不理解、不鼓勵、不呵護、不支持;另外一個,感同身受,把自己的感受推己及人,體諒到每個人的不容易,尽自己所能去成就别人。
 
     通過這件事情,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學佛給我的生命帶來的改變真的是不可思議!对此我是深有体会。往往在這樣的時候,你有自己成長的經驗,你再去跟別人交流、沟通、聊天的時候,很快就能抓到问题的症结,甚至三言兩語就能真正幫助、啟發到人。空洞的道理沒有用,必須要有經驗。
 
     我們的智慧提高了,禪定深入了,有沒有一個指標呢?慈悲就是指標。慈悲不是說你拿著錢到處去塞,而是說你內心的寬容、理解、同情的心態是否同步的增強?同理心是否增強?我們看到別人的狀態,我們能不能首先包容、接納,然後從那些“可惡”的表面現象背後看到对方之所以如此的無奈。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性格的受害者,為什麼叫性格呢?性就是本性,格就是格局,就是局限。本性本來是無盡、無量、無住的,“清淨元明”的,你非要把本性“格”起來,局限起来,格在裏面自受煎熬。
 
     作为一个修行人,我們要多去成就別人。《楞嚴經》上講“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薩發心”。你這樣做不僅沒有受害,沒有受苦,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有很好的感應。當然,我們不是為了感應去這麼做。
    慈悲真的難呀,而唯一檢驗智慧的就是慈悲心,所以,其实是真有智慧是很难的。
    你真有智慧了,你一定能從這些表面不能接受的現象上看到对方背後的無奈,看到对方背後的苦。我們因為沒有智慧,就被它表面的現象所迷惑,生起強烈的分別和執著,然後就被這些現象搞得痛苦與糾結。當你有了智慧和禪定力,你心靈的穿透力加強了,你就能看到這些現象背後的無奈、恐懼、拘謹以及对方過去的傷害所帶來的習慣性的戒備與防範。看到了以後,你內心就會生起同情心,如果再聯想到自己,毕竟每個人都有過去。所以,我們在苛求別人的時候想想自己,人都有過去。
    這就是我自己的一點點體會,我這幾十年就跟所有人一樣,甚至比很多人都不如的,一身壞習氣,就那麼一點點的改變,每每有一點真正改變的時候,我就覺得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議。你每每改變一點,不是為別人好,自己開心呀!自己的心就好像松了一點兒,綁著的繩子又斷了一根,就是這種感覺。首先自己受了益,不用刻意,別人也自然受益了。我和姑姑三十年沒見面,這些天我接她來我家養病,我每天給她抓藥、做早飯、教她打坐、教她站樁等等,我覺得這一切很自然,這既是我的修煉,也是我的本地風光的展現,包括來來去去的這些同修們,我都是這個樣子對待的。這一點點的進步,當然不值得去談論,只是想分享給大家,學佛的受益是真實不虛的。
 
      慈悲在哪里呢?慈悲只能通過以別人為鏡子看到自己的進步。以慈悲來檢驗自己的智慧,只有別人、對方是我的鏡子,才能看得到,對不對?當你還不夠慈悲的時候也沒關係,不要勉強去裝出慈悲來,繼續精進,繼續用功,真正智慧生了以後,看到眾生真是好無奈,表面上個個自在得很,實際上,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個木偶一樣无奈。你看木偶在臺上動得好歡,其實它是被繩子束縛、牽引著,你想不動都不行,但是又不是由繩子做主,繩子背後還有個人,這個人還不是想怎麼動都行的,還要博得觀眾的歡心!你看看,我們就以木偶戲為例,有多少無奈在背後呀?光看到這一點,就應該體會到人生的苦。這是對外人如此,从自己的内心来看,當我們的不斷深入禪定,心慢慢清淨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發現內心隱藏、沉澱、積累下來的幾十年性格的特徵。我們平時否定別人,討厭別人,反對別人的那些毛病,我們內心裏面都有,一點不缺,甚至還比別人多。很奇怪,我們覺得人家這樣不好,那樣不好,自私不好,貪婪不好,算計不好,小氣不好,怨天由人不好,其實,當你的清淨心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全部都有。哎喲,那個時候,你內心真的很難受,怎麼辦呢?你一味在哪里難受,沉浸在裏頭自責也沒有用,唯一的方法只有繼續精進修行!
 
     我回到武漢這些年,什麼人和事情都遇到過,不光講課這麼費心,平時經常是這個不開心的,那個有煩惱的,有困難的,痛苦的,想算命看相的,求医问药的,我都一如既往的認真接待,力所能及地幫助到大家一点。見到的苦人多,才發現不光是我一人苦,世人都苦。表面上我们這些人都活得光鮮華麗,但是內心都在遮掩著痛苦,我們都不是完人,不是聖人,如果你的功夫用到了某個程度,你看到自己內心有過去一直指責別人的毛病存在的時候,不要沮喪,這個時候,除了精進修行,恐怕沒有別的辦法。所以,當我們修行越深入到內心的時候,我們會越覺得緊迫,就好像發覺我們家的房子怎麼那麼髒呢?自己以前怎麼就沒發現呢?趕緊打掃呀!在那裏埋怨、哭訴沒用的。那個時候,真的就對目前虛浮的世界感到很無聊,難耐其俗啊!
 
     所以,修行的歷程,不是一個鋪滿鮮花的道路。修行的歷程,它更像是一個不斷超越,不断清理的內在探索。我們內心固然藏著寶貝,但是在這個寶貝上面,也實實在在的覆著著我們不願看到、不能夠接受的東西。我常常跟大家講,我二十多歲开始做觀心功夫,專門觀照妄念,觀照情緒。一打坐,簡直就沒法面對自己的內心,白天人模人樣的,晚上一打坐,看到內心裏面負面的東西全都蹦出來了,面對內心,都是自己不願意看到的。我怎麼會是這樣一個人?坐著都臉紅,不敢继续观心,所以只好把燈打開,睁着眼睛观照。修行的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過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因为,慈悲還包括對待自己。
    但是,接納並不意味著姑息。現在很多人都說接納自己,接納什麼自己呀?我們現在的接納是姑息呀!在接納的同時要痛下钳錘,對自己的習氣毫不客氣,精進!專精!不然,你永遠是這個樣子,永遠忙著原諒自己,永遠在念一個咒語——接納自己!接納自己!多無聊,多苦,是不是?我們天真本性被埋沒在裏頭,內心感覺很苦難,但我們還要借一些虛偽的大道理來說接納自己、原諒自己,那叫姑息自己。可以暫時的接納,但是我們還要有個努力的方向。
     智慧慈悲不二,沒有智慧的慈悲是愛見悲,那就是古人說的“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没有慈悲的智慧,那是绝对的自私与小气,就像佛陀、祖师呵斥的“焦芽败种”,“自了汉”。
    我們現在的修持好像偏重於智慧方面,其實慈悲自在其中。你們有沒體會到自己的心敏感、柔軟啦?不再那麼剛強,不再那麼生硬,不再那麼冷漠?我以前心很硬的,我小時候跟我媽的關係不好,我碰都不願意碰她的手一下,我媽和我一輩子說不出柔情的話,什麼我愛你呀,我需要你呀,說不出來的,就是心硬嘛!後來我媽臨終前幾年,我們倆的關係一下子緩解啦!真是因緣特別,那是我人生最低穀的時候,我還得照顧老太太,真是苦不堪言,就在那個時候化解啦!我能夠握著她的手,我能跟她聊天,以前是不可能的。所以,你的心是不是柔軟了,不是那麼堅硬,不是那麼冷漠了?
    有人不一定自私,對兒女,或者是兒女對父母,儘量在物質上給予照顧,但是,他就缺乏一種像春天一樣的溫情。人是脆弱和渺小的動物,人需要互相的愛。其實,有時候不一定要給那麼多物質的東西。很多人就是這樣一個性情,溫情的話,什麼感謝你呀,我需要你呀,我愛你呀,感謝你的陪伴之類的話,死都做不到,表現得特別特別堅強,那是什麼好事呀,你內心的冰還沒融化呢。所以,如果你想說感恩的話,就趕緊,不要等到對方死了以後。當你的心很硬的時候,你自己也是受害者。中國人都很難說出需要對方,感恩對方的話,總說用行動表達,行動表現是應該的,語言表達又有何不可呢?我們要勇敢的去表達你的愛,當你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你的心會越來越柔軟、溫暖。
 
     中國人有句老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雖然說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感情,其實,我們朋友之間,同道之間,夫妻之間都是一樣的,“無情何必生斯世”,沒有感情你怎麼會到這個世界上來呢?實際上,中國人真的不是濫情,中國人其實是薄情,中國人的理性不如英國人,中國人的浪漫不如法國人,中國人的原則不如美國人,不知道是什麼人?
 
     我們要擅於從正面去表達,消除業力,什麼是業力?業力就是過去,業力永遠是過去的。那麼,什麼東西能夠清除過去呢?只有當下的力量。所以,你愛誰,就去表達。好好問問自己的內心,你對孩子、夫妻雙方、父母、朋友,感恩的話有沒有及時表達?中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群呢?古人說“感恩者少,抱怨者多”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總結中國人的人性,“唯小人與女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則怨”。小人就是智慧與修為不夠的人,這兩種人很難相處,對他(她)好了,放肆;對他(她)不好了,怨你。就好像我們平時朋友相處,一件事情幫了他,他特感激你,当帮他了一百件,幫成習慣以後,其中一件事沒讓他滿意,前面的都作廢了,就开始生怨啦。這是我們生活中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恩生於害,害生於恩”,“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只要有點人生閱歷的人就會深深感觸於這幾句話。
 
     我們的人生,說個實在話,這些話說起來不太容易接受,我們今天所感召的每一點生活,總導演都是我們自己,只是你不知道這個導演的過程、机制是怎麼展開的。但是,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都是通过我们每时刻每個念頭来展開的。某一類的念頭、情绪不斷生起,它就會凝固成為性格。就好像表情和相貌的關係,相貌是凝固的表情,表情是臨時的相貌。你天天微笑,就成了張笑臉,臨時的表情最後就成了笑相;你天天嚴肅或者天天生氣,那麼,一點點臨時的表情就會凝固成相应的相貌。同樣的,心態、性格也是這樣的,一點點臨時的起心動念沉澱下來,就成了你的一種心態和性格,而這種性格直接在成就你的命運。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成敗得失都是這樣來的。所以,怎麼可以不謹慎我們的起心動念呢?能夠化掉性格和業力的,只有一個東西——无造作地醒着!就好像驅散黑暗的只有陽光,打破夢境的只有覺醒。
 
     不要去追求打坐中的某種境界,我們在坐中的境界能不能在生活中展現出來?不能与生活打成一片的境界都不要当真。待人接物、言談舉止,從我們最親近的人開始。我曾經很細緻的在打坐中觀察我身邊每個親人的因緣,從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弟弟妹妹,細細觀察他們的因緣,我覺得人就像是一個被塑造出來的產品,由不得自己的。所謂遺傳也是有道理的。什麼叫遺傳呢?你習慣了在這種氛圍中生活,你又沒有內在自覺、自醒的能力和願望,你只會被動的被薰陶成這樣,這就是遺傳,遺傳也是本空。所以,有些人你一看,你就知道他(她)是什麼命,不用算命,一看就知道,只有這樣個造化,只有這樣個氣候,因為他(她)永遠不自覺,永遠往习惯陈旧的模式中钻。
 
     我們所有的思想都是過去,每個念頭都是過去经验的投射,明明知道過去在束縛著我們,為什麼我們不斷的生起念頭呢?就是因為經驗,就是因為熟悉,我們活在習慣與經驗之中有一種安全感,這種廉價的安全感其實是不存在,都是自己投射的。共產主義的理想,或者雷鋒精神真的是很好的,讓自己發光,在人和人的交往之間去照耀別人,你失去不了什麼的,越是害怕失去的人,最後註定失去。我們不是常常說捨得捨得,有舍就有得,雖然這話有點功利,但是你就去舍,你就去發光,你就去成就別人,這就在展現你的禪定,展現你的智慧。不然,打坐中的境界很可能成為你的避難所,一個自我娛樂、自我遊戲的幻覺。
 
     現在,大家都進步了,沒有人再問我怎麼在現實生活中去修行,這句話一聽就是有病的,哪里有個修行與現實呢?所有的現實都是你內心的投影呀!你修行,心變了,現實的投影不就變了嗎?你的现实為什麼沒變呢?是因為你的心没有变嘛!“虛空生汝心內,如片雲點太虛。內洎真心,外洎山河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哪有什麼独立于心之外的現實呢?修行不就是修心嗎?心修了,改了,你所謂現實的投影機不是變了嗎?投影機變了,投影出來的影像不就變了嗎?如此簡單,所以,說一千道一萬,各位有空多打坐,不打坐的時候,時時也要保持正念,什麼叫正念呀?醒著就是正念——不昏沉,不散亂。那麼,實在需要去應對的時候,比如買個菜,給他十塊,找你六塊,你得算呀,算就算吧!算过就放下。就像我手中的这个打火機(师示打火机开、关)),提起便用,放下便休嘛。打火機是火嗎?當然不是的,但是它能生火,這叫“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火沒有了,它還留下來了,是不是這個道理?能生諸緣——火,火能煮飯,火能點燃鞭炮,这叫“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火滅了,沒了,打火機遺留下來了,就這個東西。提起便用,放下便休。不要怕別人吵了你的清淨,哪有什麼清淨可吵呢?你的清淨能吵得掉嗎?你能聽聲音的聞性,聲音大了你的聞性就變大了嗎?聲音小了,你的聞性小了沒有?聲音由喜劇變成悲劇,你的聞性是不是也由喜劇變成悲劇啦?沒有呀!聲音沒有了,你的聞性也會隨著沒嗎?不會。聲音有了,你的聞性才有嗎?也不是。
 
     你們看,我們從慈悲智慧說這麼多,一句话,智慧一定是通過慈悲來展現。  
    你說智慧在哪兒呀?智慧只有通過關係展現,什麼關係?人和人相處的關係,人和自己相處的關係,人和自然環境相處的關係,從這三種關係中展現,整個生命的關係就是這三種。而這三種相處關係之中,展现智慧的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慈悲。
    其實那些很冷漠、很硬、很自私、很算计的人,你以為他對自己好嗎?怎麼可能呢?一個不可能對別人好的人,他也不可能對自己好的。因为,别人都是他心中的投影,也就是说,所谓别人其实就是他的心念,他的心中都是这些不好的东西,他能快乐吗?你們去理解理解這個道理看看。但是,人總是很巧妙的掩蓋自己,我們以嚴格要求为借口來掩饰自己的冷漠,明明是冷漠,卻說這是對別人的嚴格要求,等等,諸如此類。你們看,這樣一展開以後,生活和修行完全無礙。
 
     最後,希望你們帶著慈悲的心過好一個祥和的春節。親戚、朋友、家人之間走動走動、祝福祝福,發自真心的慰問和關懷,不一定送多少礼,有一份真心,別人一定能夠收到的。人心都很靈,你只要真誠,就可以感動!现实中這份真誠太少了,所以,當你稍稍流露出一點來,你就可以把你的世界感動!就是這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4-29 22:47 , Processed in 0.0484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